《学前教育法》总则第四条:学前教育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在幼儿园里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这个框架有点大,我们继续进行分解。
再聚焦一下,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
临近端午节,部分教师还是以讲解,引导为主,内容主要是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活动除了包粽子,还有系五彩绳或者缝荷包……
下面我们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不教怎么了解端午节?
?在签到墙上的日历上,孩子们发现了端午节,我们顺势就与孩子们进行分享交流。
?我们班也是,除了端午节,每到节气,都会被孩子们发现。比如说小满的时候,孩子们老师,这到了什么节了。
?可以提前在环境中投放材料,比如投放关于端午节的绘本,让孩子们通过图画书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2.教的话如何教?教什么?
?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现在谈教也处于纠结的状态。是不是一教,孩子们就没有自主权了?
不是的,教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施过程。
那教什么呢?
教思维方式,教如何倾听别人,教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怎样教呢?
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下表达对端午节的看法,讨论图画书中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畅想在游戏中生活中的实践,并提供机会让孩子们真实的去体验活动。
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性及生成性,孩子的兴趣不一定在于包粽子,有可能会对包粽子的粽叶好奇,教师要打破定式思维,以开放的思维方式,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
在幼儿园端午文化教育的师幼互动中,无论是从签到墙日历触发的自然对话,还是绘本阅读里萌发的好奇探索,亦或是包粽子时对粽叶来源的意外追问,都印证着一个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在师幼开放互动中自然生长的生命体验。
当教师放下“必须教什么”的定式思维,以孩子对五彩绳颜色的好奇、对龙舟鼓声的兴趣为切入点,用“你发现了什么”的提问替代标准答案,用支持探索的材料替代预设流程,传统文化便会化作幼儿指尖的粽叶清香、耳边的龙舟号子、心中的文化印记。
这种基于幼儿兴趣的生成性互动,不仅让端午节的习俗成为可触摸的生活经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文化认同的种子。
正如《学前教育法》所强调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幼儿园里最终要落于“奠定基础”的教育本质,而这个基础,正藏在师幼每一次因好奇而起、因探索而深的互动里,让文化的根脉在童年的土壤中悄然扎根,等待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