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认识到人生路上遇到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比我优秀的人,他们是照亮前路的明灯;一种是让我变得更优秀的人,他们是助力成长的阶梯;还有一种是能陪我一起优秀的人,他们是并肩前行的伙伴。
之所以将人生的划分节点定格在踏入社会,而非涵盖寒窗苦读的十几年,是因为如今回望,我深刻意识到上学时的成绩固然是一块敲门砖,但更重要的是在求学过程中塑造的成人品质,诸如专注力、坚持不懈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创新与想象能力,以及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能力等,这些才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
按照父亲最初的规划,我毕业后的归宿应该是制药厂。记得高中毕业那年,父亲提议让我直接去药厂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高中成绩着实不尽人意,除了语文稍显突出,其他科目都差强人意;另一方面,作为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我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林妹妹”,或许在父亲眼中,这样稳定的工作能给予我一份安稳。
然而,尽管当时对未来毫无规划,我内心却无比坚定地抗拒去工厂上班。父母见我年纪尚小,便也同意我继续求学,想着日后再回来入职药厂。谁能料到,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我最终成为了一名幼师。
这份幼师工作与我想象中不同,它并非单纯看重学历。面试环节,除了常规考核,还需进行心理测试,以此判断是否适合这份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工作。
随后是三个月的实习期,期间会全方位考察与孩子的互动能力、与同事的相处模式、和家长的沟通技巧,当然还有专业能力以及情绪稳定性。
入职后,每周都会开展专业能力测试,我从未缺席。与我一同入职的还有两位本科生,可实习期结束后,我的工资却比她们略高。后来得知,是因为我主动跟随骨干老师们参与考试,这份主动学习的态度得到了认可。
在最初从事幼师工作的三年时光里,我的生活被学习与成长填满。午休时间不再是用来休息,而是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无论是文学经典、教育理论,还是趣味读物,我都广泛涉猎。
每天坚持写随笔,将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都并非他人要求,而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事情。
当家里人提出让我考编时,起初我是抗拒的。然而,从姐姐帮我报名的那一刻起,领导和同事们就笃定我会离开,因为在他们眼中,我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说来也奇妙,从报名那一刻起,我心中便涌起一股“迷之自信”,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
这种自信并非毫无缘由,而是源于在这三年工作中,我不断学习、积累,在实践中打磨自己。
这三年的幼师生涯,我有幸邂逅了许多优秀的人。他们的优秀,不在于知识多么渊博,而在于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情绪稳定从容,每天都以饱满的活力投入工作。他们的存在,让我明白优秀不仅仅是能力的卓越,更是一种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助力我成长的人。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陷入迷茫,他们总会耐心地帮我分析问题,理清思路,给予我力量,让我能放下顾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
此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我们怀揣着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携手并肩,在反思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每一次教研活动的热烈讨论,每一次教学实践后的深度反思,都让我们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如今回望这段历程,我愈发感激生命中遇到的这三类人。他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又如温暖的港湾,给予我停靠的力量。
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也希望能成为别人生命中的那束光,传递温暖与力量,与更多人一同在成长的道路上,奔赴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