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大二班幼儿在户外综合区开展自主游戏时,因天气升温,萌发搭建乘凉房子的想法。在近一个月的搭建过程中,幼儿围绕材料运用、结构设计等问题不断尝试、调整,王教师通过十一次分享交流活动,支持幼儿反思实践经验,推动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幼儿在自主游戏后分享交流中的思维发展脉络、学习路径与成长轨迹,同时清晰洞察教师支持策略的有效性,所以对分享交流进行汇总与分析。
实录:
第一次分享交流(3月19日)
问题:房顶垫子塌陷
讨论内容:
宗伟:“我们今天搭建了房子,小瑞说房顶也可以玩,但垫子撑不住我们。”
小瑞:“房顶上可以玩的,我家的房顶上边就是平的,我经常在上边玩。”
宗伟:“我们开始上去很多人,后来让李文硕上去试,垫子也塌陷了。”
杨浩:“我们一上去,垫子就陷下去了。”
教师:“那你们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垫子塌陷的问题?”
杨浩:“可以让垫子变得硬一点,我们就可以上去了。”
梓硕:“可以在垫子下边放上四角木梯。”
宗伟:“对,可以放上四角木梯。垫子的边上有四角木梯,我爬上去的时候可以撑住我。”
思维共享经验:通过集体反思,幼儿意识到单一材料(垫子)难以满足承重需求,需结合其他支撑物;教师引导提问激发幼儿主动思考,推动从试错行为向策略性解决问题转变。
第二次分享交流(3月21日)
问题:房子内部因四角木梯占据空间,无法休息
讨论内容:
文硕1:“宗伟,这个房子里边都没空了,还怎么休息呀!”
宗伟:“要是把四角木梯拿出来,屋顶就撑不住了……这里还有点空,可以坐着休息,你们进来先休息一下吧!”
(集体讨论后提出)“用木板替代四角木梯支撑,既能稳固支撑,又能有休息的空间。”
思维共享经验:
幼儿开始跳出单一目标(保证稳固),思考空间的多功能性,体现从“结构搭建”到“空间规划”的思维升级;通过问题暴露,共享对材料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知差异。
第三次分享交流(3月24日)
问题:木板替代四角木梯时易滑落
讨论内容:
宗伟:“小瑞!木板又掉啦,快,赶紧再给它按上去!”
小瑞:“这边又掉啦!李政阳,把垫子再抬高些,这木板根本放不上去!”
宗伟:“咱把垫子抬高点儿,先别碰木板,等垫子直接压上去,就能把它死死压住!”
(尝试失败后讨论)
“木板与四角木梯之间没有固定”
“四角木梯横向摆放,与木板的接触面过小,木板容易滑落”
“用绳子绑住木板和四角木梯”
“调整四角木梯方向,竖着摆放四角木梯扩大接触面”
思维共享经验:在失败中探索结构搭建的细节因素,将问题拆解为“固定”和“接触面积”两个子问题;通过讨论,幼儿共享“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同时调整材料使用与摆放方式。
第四次分享交流(3月26日)
问题:绳子固定后木板仍滑落
讨论内容:
李昕宸:“我会绑!就跟上次搭车子的时候一样,把绳子在木板上使劲绕几圈,缠得紧紧的,然后打个结就行啦!”
(尝试后发现问题)
“绳子太长了,不好操作”
“系绳不够紧实,未能有效固定木板”
“掌握系绳技能的幼儿太少,影响搭建效率”
“适当剪短绳子长度,降低操作难度”
“幼儿系绳后通过晃动检查牢固程度”
“练习系绳子,更多幼儿掌握系绳技巧”
思维共享经验:幼儿从宏观策略转向微观操作优化,认识到工具使用熟练度对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个体技能差异,共享“团队协作需能力互补”的经验,推动集体技能提升。
第五次分享交流(4月3日)
问题:垫子再次倒塌
讨论内容:
小瑞:“先下来!这个垫子不牢固。”(按压后垫子滑落)
宗伟:“彭熠,快来搭把手!咱们重新调整垫子。”(调整两次失败后)
(集体分析)
“垫子容易倒塌——因缺乏木板支撑”
“四角木梯间隙过大——导致木板中间支撑不足,形成空隙”
“调整木板布局:将四角木梯摆放更紧凑,减少木板中间空隙”
“优化垫子摆放方式:尝试‘叠放法’,先竖着放两个垫子,再叠加另外两个垫子增强稳定性”
思维共享经验:在多次失败中形成系统性思维,将倒塌原因与材料位置、组合方式关联;通过分享,幼儿共享“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意识到局部调整需服务于整体目标。
第六次分享交流(4月8日)
问题:无(一层房子搭建成功)
讨论内容:
宗伟:“快上来!一点都不塌,特别结实!我们再找些垫子,铺到房间里休息。”
小瑞:“我不想下去,但上边好晒啊。”
宗伟:“别急,我有办法!我给你搭个帐篷,这样就不晒了。”
(提出后续设想)“增加功能区,如遮阳帐篷”
思维共享经验:通过成功案例强化“问题 – 尝试 – 解决”的正向循环思维;幼儿共享成就感,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创新动力,从“解决问题”转向“优化与创造”。
第七次分享交流(4月16日)
问题:二层垫子围墙易倒塌
讨论内容:
小瑞:“我们搭一个二层的房子吧!小伙伴们都可以过来玩。用垫子!围一圈当墙!”
(搭建中垫子被风吹倒后讨论)
宗伟:“这样不行!轮胎!可以用轮胎固定垫子!”
小瑞:“这绳子咋不听话呢!”(尝试固定失败)
“垫子当围墙容易倒塌”
“用四角木梯当围墙”
思维共享经验:迁移一层搭建经验,展现“经验复用”的思维能力;通过集体决策,共享“材料特性适配场景”的认知,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第八次分享交流(4月17日)
问题:无(二层房子搭建成功)
讨论内容:
宗伟:“我想搭10层的房子!”
昕宸:“明天可以试一试。”
子墨:“可以先搭3层,到时候再一层一层往上搭。”
思维共享经验:从具象操作向抽象规划进阶,展现空间想象力与计划性思维;通过讨论,幼儿共享“目标拆解”的思维方法,将复杂任务转化为可执行步骤。
第九次分享交流(搭建三层房子过程中)
问题:垫子太软、支撑不足
讨论内容:
小瑞:“哎呀,垫子太软了,都塌下去了!我们再加一层垫子!”
邵子宸:“这里需要支撑!再加一个垫子就够啦!”
小瑞:“两边的轮胎固定不住垫子,我们再去搬几个轮胎放在两边!”
思维共享经验:面对新问题,幼儿主动调用前期积累的材料组合、结构加固经验;通过合作协商,共享“组合策略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体现思维灵活性。
第十次分享交流(搭建三层房子成功后)
问题:无
讨论内容:
小瑞:“老师快看!我们真的搭出三层房子啦!快来给我们拍照呀!”
幼儿欢呼庆祝,表达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思维共享经验:通过成果共享,强化“坚持探索 – 获得成功”的成长型思维;幼儿互相激励,形成“挑战未知”的集体认知。
第十一次分享交流(案例总结阶段)
问题:无
讨论内容:
教师:“这一个月的搭建,大家有什么收获?”
宗伟:“失败了很多次,但我们都没有放弃!”
小瑞:“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的材料,还会合作!”
(集体回顾)总结领导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成长,分享对未来游戏的期待。
思维共享经验:系统性梳理从零散尝试到策略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演进过程;教师引导幼儿反思“失败 – 学习”的价值,共享科学探究与团队协作的核心经验,为后续游戏提供思维框架。
分析:
1. 初期试错阶段(1-3次)
前三次分享围绕“垫子塌陷”“空间不足”“木板滑落”等基础问题展开,幼儿的分析从直观现象(如“垫子不结实”)逐步深入到材料特性与结构原理。例如,第一次提出“用四角木梯支撑垫子”,第三次意识到“接触面大小影响稳定性”,体现从单一材料依赖到综合结构考量的转变。这一阶段的讨论以试错后的反思为主,幼儿开始建立“问题-假设-验证”的思维闭环。
2. 细节优化阶段(4-5次)
第四、五次分享聚焦操作细节,如“绳子固定不牢”“木板布局缺陷”。幼儿的分析突破宏观策略,转向工具使用(绳子长度、系法)和微观结构(木梯间距、垫子叠放)。这种转变表明幼儿已能将问题拆解为多个子问题,并尝试通过调整具体参数解决,逻辑思维从模糊经验向精准策略升级。
3. 经验迁移与创新阶段(6-11次)
从第六次成功搭建一层后,幼儿的讨论重心转向经验复用与创新拓展。例如,第七次将一层的“四角木梯支撑”经验迁移到二层围墙搭建;第八次提出“搭建10层”的设想,并讨论分步策略。这些讨论显示幼儿已能将具体经验抽象为通用方法,同时展现空间规划与目标拆解能力,思维从问题解决向主动创造进阶。
交流价值:
1. 每次讨论中,幼儿的不同观点(如小瑞坚持房顶可玩、宗伟强调承重安全)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辩论与验证达成共识。例如,第二次分享中,“四角木梯占用空间”的矛盾促使幼儿重新评估材料功能,最终提出“木板替代”方案。这种冲突-协商-整合的过程,推动个体思维与集体智慧的深度融合。
2. 在多次失败与调整中,幼儿逐渐学会反思自身思维过程。例如,第四次分享中,幼儿意识到“系绳技能不足”影响搭建效率,进而提出集体练习的计划,这体现了从“解决问题”到“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元认知提升。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如“为什么木板还是滑落?”),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反思意识。
3. 整个过程中,幼儿展现出类似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观察现象(如垫子塌陷)→提出假设(增加支撑物)→设计实验(李文硕试爬)→验证结论(成功或失败)。例如,第五次分享中,幼儿通过对比实验(不同木梯间距、垫子摆放方式)分析倒塌原因,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思维雏形。
反思:
1. 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如何解决塌陷问题?”)和经验梳理(“我们尝试过哪些方法?”),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推动幼儿自主建构知识。例如,在第三次分享中,教师未直接提示“调整木梯方向”,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木板滑落的现象,促使其自主发现接触面与稳定性的关系。
2. 教师将失败转化为学习契机,如在垫子多次倒塌后,强调“每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这种反馈机制帮助幼儿建立抗挫能力,并将错误视为改进的线索,逐步形成成长型思维。例如,第十一次总结时,幼儿能主动说出“失败教会我们要检查每个细节”。
3. 分享交流中自然渗透了合作、沟通、创新等核心素养。例如,第九次搭建三层时,昕宸指挥、小瑞执行、邵子宸提出优化建议,展现明确分工与协作;第八次讨论“搭建10层”时,幼儿通过辩论完善计划,提升逻辑表达与批判性思维。
总体而言,这十一次分享交流紧扣幼儿游戏中的真实问题,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模式,有效促进了幼儿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发展,同时也为自主游戏中的深度探究提供了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