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领域,师幼互动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今天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这个话题其实很广泛,想到哪里说到哪吧。
我个人对高质量师幼互动的理解,其核心在于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形成彼此需要的紧密关系。在互动过程中,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归属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分享欲,能够大胆、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在互动的进程里,孩子能够不断反思自身,灵活调整自己的观点与思维方式。
师幼互动,绝非仅仅是教师单方面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幼儿的主动需求同样不容忽视,而教师及时、有效的回应则是推动互动深入发展的关键。对于这一点,相信在幼儿教育工作者中能够形成广泛的共识。
然而,在游戏或活动后的分享交流环节,却依然存在诸多困惑,老师们纠结的根源在于“放手不放手”。毕竟,当教师组织小组或集体分享交流时,往往在心中已经预设了问题,如果没有预设,也可以通过一对一倾听的方式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那么,在小组分享交流中,孩子们究竟是处于被动状态,还是主动参与呢?
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是一个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过程。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氛围,尤其是到了大班阶段,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愈发强烈,他们热衷于分享自己在游戏和生活中的经历。
当探索同一主题游戏的孩子们渴望坐下来进行互动交流时,他们会主动找到老师。这种主动,是班级良好氛围的体现,更是孩子们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当孩子们将游戏中的困惑、遇到的问题一一表述出来时,同伴们也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完全可以退后一步,充当一个安静的倾听者。此时,小组分享交流的目的已然清晰,它是思维的共享平台,是多人思维相互碰撞的火花,是经验交流的桥梁,更是孩子们锻炼倾听能力的宝贵机会。
因为这是当众发言,所以孩子们不仅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更要专注地倾听他人。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孩子们提供这样难得的机会。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方式来促进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例如,在游戏环节,教师可以先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不急于干预,而是等待幼儿遇到困难主动求助时,再适时给予回应支持。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认真回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
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敏感度。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互动方式。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情绪的管理,用积极、温暖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宽松、愉悦的互动环境。
从幼儿视角出发,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应该是充满爱与尊重、平等与自由的,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幼儿才能在互动中不断成长、进步。
那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需深谙"适时放手"的教育智慧。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师幼互动中充分展现个性,在主动参与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其实,我们当下的困惑是可不可以抛出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既然是互动,那就不能仅仅是一方动,当教师发现教育契机时,也可以主动发起对话。
比如,在观察自然角植物生长的活动后,教师可以提出"小豆芽为什么弯着腰?"这样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的问题;或是在积木区游戏后,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搭的桥能让这个圆柱体积木平稳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命题,既能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又能引发他们深入思考,即便带有一定的预设性,也不妨碍成为优质互动的起点。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让他们在思考、讨论与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这样的互动,本质上与游戏化的互动殊途同归,都是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兴趣与认知规律,最终实现教育的深层价值。
因此,无论是自然生成的互动,还是带有预设性的互动,只要把握好教育契机,都能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有效途径,这个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经验,更包括情绪情感!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