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这个话题,还是谈尊重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尊重每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并支持他们在感兴趣的方向持续发展。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经历、价值观、天赋和能力,就像每片树叶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形状和色彩一样。
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人类社会丰富多样的基础,也使得每个人在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谈到这里,那就要讲讲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之内,愿意去持续的探索。那么他从中获得的这种学习品质、计划性、专注性,他们的终身素养是一样的,只是外显的知识和技能不同。
面对成年钢琴家,我们不会贸然建议"你该学学编程";看到专注写生的画家,也不会劝说"试试数学建模";就算面对的成年人是普通人,我们也不会建议擅长做美食的厨师去试着当导游。
但面对幼儿,当他们只喜欢某一项时,成人常常不自觉地产生担忧:"只搭积木不学画画,会不会发展不均衡?""不尝试手工,动手能力会不会落后?"“为什么女孩子总喜欢玩角色扮演,她们这样是不是比男孩子少点能力?”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隐藏着对儿童学习本质的误解。
成人世界早已默认"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深知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天赋需要聚焦才能发光。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却常常陷入"全知全能"的迷思,误以为孩子需要在每个领域平均用力。
事实上,儿童在自主选择的探索中,正在进行更重要的学习——他们在建构游戏中培养空间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发展语言表达与社会认知,在自然观察中孕育好奇心与专注力。
这些深层素养,如同树木的根系,虽然看不见,却支撑着未来生命的茁壮成长。
所以要关注每一个,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那我们就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在幼儿园环境中,游戏中,生活中获得的终身素养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是专注的,持久的,有反思的……
那么什么是终身素养呢?终身素养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品质。
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在生活的各个阶段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
它是人的内在特质,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举个成人的例子吧,我和姐姐去蒙阴看菘蓝,回来她就写了这一篇《带你认识一下菘蓝》,我呢?
远远的,没见个人影,我猜这个花不好闻,果不其然,是臭的!
所以,她去研究她喜欢的去了。我也探索我喜欢的。
在蒙阴的桃园边,我抬眼就看见小油桃。这油桃个头还小,已经红扑扑的,像涂了胭脂。
再仔细一看,同一棵树上还长着毛桃,青白色的,表面都是绒毛。我伸手摸了摸,毛桃的绒毛软软的,跟油桃光溜溜的表皮完全不一样。
原来一棵树能同时结两种果子,谁也没规定桃树只能长一种桃子,各有各的样子,都能好好长大。
桃树上长的树舌,还真像个桃树吐舌头和我打招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桃树,来个视频你们瞧瞧,难怪蒙阴的桃子好吃。
长在石头缝隙间的地黄,我想它多耐旱啊,这生长环境还长的这样有生命力。
接着姐姐又去研究古桥去了,回来问我怎么没过去,我说我看一只蜘蛛捉了一只蚊子,看见我拍它,它就躲到小石头下面。这蚊子还是有点嫩绿的,不是黑色的。
后来,我又和一位八十多的奶奶聊了会天,我猜她有闺女,老奶奶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看你穿着:红色带花的褂子,黑色的裤子,穿了一双粉色的奶奶鞋,别说这搭配让人看了感觉真好。她说都是她闺女买的,她又告诉我她这几天翻了四亩地,你说她能干不能干。
我问不种庄稼,怎么吃饭!她说都是买着吃,桃树种了三四十年,以前的时候还是种庄稼的。
我为啥问这个问题,因为我同事或者同学只要是蒙阴的,胖的不多,我猜是吃的面食和植物油少,因为全靠买买买,加上山里人勤快,根本闲不住。
在河滩我还拍到一棵开白色花的野豌豆,发给姐姐留存起来,她说我总是能看见她看不见的,我说我们俩爱好不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