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本月的户外区域是综合区,本次我重点持续观察了家宏小朋友!
二、过程
第一次游戏:
家宏多次搬运来四脚梯,接着我观察到他又去搬了不能折叠的垫子,可能是他搬运的东西多或者看起来比较大的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其他幼儿的注意,于是,他们纷纷问家宏:为什么拿这么多呀?要干什么?怎么玩的?
我听到家宏说:“我想搭一个房子。”
其他小朋友也想加入这个游戏,家宏也同意了!搭建房子的幼儿数量增加啦!
在小朋友们的合作中,房子基本上完成啦!我们可以看到垫子有的是折叠的、有的是不能折叠的,在这次的搭建中,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呢?
通过与他们的表征倾听中,我关注到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房子倒了、塌了、不牢固!在一对一倾听中,我向幼儿提问:如何做房子不倒塌呢?有的幼儿有想法,有的幼儿说我们问问其他小朋友吧!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分享!
李梦茹说:“他们可以用轮胎固定垫子!”
政赫说:“多放点四脚梯,让垫子不是空的。”
修政说:“我坐在四脚梯上扶着垫子。”
王佳说:“碰垫子、梯子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能用力,一使劲,房子也会倒!”
修政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房顶的上面再搭上三角形的房顶,是不是就牢固啦?他们对这个也比较好奇,便约定明天尝试尝试!
第二次游戏:
这次我们观察到垫子内外增加了四脚梯用来固定,并且房子大多数是没有房顶的,直接看向天空,在房子的一角的上面横着放了一个垫子,并且在上面放了能折叠的、像帐篷一样的房顶,这次虽然房子的四周坚固了,可是,最后房子还是倒啦!
根据小朋友的建议,我们再次进行集体分享!
问题一:今天的房子和昨天的有什么变化?
修政:“扩大了地盘。”
舒涵:“里面有很多的轮胎。”
小朋友补充道:这是沙发。
政赫说:“没有了屋顶。”
锦源:“四脚梯变多了,多了六个。”
语歆说:“增加了门。”
晓彤:“房子的门反了!”
问题二:为什么说房子的门反了,该怎么改呢?
浩强说:“折叠的垫子如果反了,在外面就打不开门,根本进不去。我们把折叠的垫子反过来放就行。”
问题三:明轩说没有房顶的话,下雨了怎么办?
孙硕说:“下雨的话,就不要这个家了!”
政赫说:“那不行,我们还是再试试有房顶的吧!”
第三次游戏:
在这次游戏中,经过小组分享,我得知了这次的房子分为一楼、二楼、三楼,这次有直接看天空的,也有有房顶的!他们忍不住想分享给其他幼儿听与看,于是我们再次根据自主原则,进行了多人小组分享!
在今天的分享中,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一楼最安全呢?
有小朋友认为一楼,也有认为是二楼的,也有说是三楼的,于是我们进行了一场辩论,说说你认为它安全的原因!
认为一楼安全的小朋友说:“一楼矮,比较安全,二楼下雨,三楼太高了。”
认为二楼安全的小朋友说:“二楼不高也不矮,也不担心碰头,还方便上楼。”
认为三楼安全的小朋友说:“三楼有帐篷,有屋顶,非常牢固!”
这时候,没有发表建议的雨桐说:“哪一楼都安全,只要我们搭建牢固,好好检查!”
三、总结
总结:幼儿的思维亮点与学习契机
1.幼儿围绕“安全”展开辩论,展现了基于自身经验的逻辑推理能力
李雨桐的总结:跳出具体楼层争论,提出“搭建牢固+检查”的核心条件,展现系统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2.幼儿在辩论中尝试倾听他人观点(如回应同伴的“下雨”“碰头”理由),并尝试用语言说服对方,初步形成“观点–理由”的表达逻辑。
四、反思
1.从“争论”到“探究”的引导艺术
教师需敏锐捕捉幼儿争论背后的兴趣点(如安全、结构),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问题,而非止步于观点对立。
改进方向: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多实物操作机会,让幼儿通过实证验证假设,而非仅停留在语言辩论。
2.倾听与追问的平衡
雨桐的总结表明,幼儿的深度思考常隐藏在看似“总结性”的语言中。教师需进一步倾听并追问:“为什么你觉得只要牢固和检查就安全?如果检查发现房子不牢固怎么办?”以推动逻辑链条的延伸。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