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时间,有投球的,有走滚筒的,有筛沙的,有挖洞的,有搭建积木的,有骑小车的,有练习跨跳的……每个场地的孩子们都专注探索着,我不仅感叹:目前在游戏中,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并能认识到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节奏不同。
“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鹤琴主张“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这种思想为主动学习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石。在其影响下,教育者们开始积极探索让儿童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的方法,“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便是其中的重要体现。
安吉游戏创始人程学琴认为每个儿童都自带无限的天赋,这是对儿童潜力的深度认可。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从“我要传授给孩子什么”转变为“我如何满足孩子,适应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游戏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主导一切,而是退居幕后,让幼儿能够自由自主地解决问题、探索未知、发挥创造。在与材料、同伴以及成人的互动中,幼儿不断地进行自我表达,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独特理解。而教师则坚持儿童表达在前、倾听在后的原则,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导自己的学习。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丁海东也指出,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尊重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是关键。教师的“教”应跟随幼儿的“学”,从而建立起新型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在“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模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且更加多元。教师首先是敏锐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困惑的表情,都可能是幼儿内心需求的外在表现,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信号。比如,当幼儿在搭建积木时遇到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这一情况,进而思考如何引导幼儿解决。
同时,教师还是耐心的倾听者,通过倾听记录儿童的想法和经历。幼儿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蕴含着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教师认真倾听并记录,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教师通过个别对话和集体对话代替传统教学的“教”。在个别对话中,针对幼儿的具体问题和发展状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在集体对话中,引导幼儿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分享等社交技能。比如关于“幼儿在游戏中强行加入别人游戏并发生冲突”的集体讨论里,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说这样强行加入是不对的,会让别人不开心;有的则分享自己曾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尊重他人游戏意愿的重要性,明白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从而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包容,社会责任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得到提升 。
“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不是对教师的否定,而是赋予教师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幼儿成长的陪伴者、引导者,通过观察、倾听、对话等方式,实现对幼儿的有效指导,推动教育回归本质,切实尊重儿童的个性与需求,成为助力儿童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