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2月,中二班小朋友换到滚筒综合区。一到新区域,孩子们就兴奋不已,他们使用这些材料推、转、滚、跳着,其中,裴勇用拉拽的方式将七个轮胎直线摆好,然后从一端顺着轮胎空心处双脚依次跳进下一个轮胎,边跳边数“1、2、3、4、5、6、7” ,跳出最后一个轮胎后,开心地比了个耶。随后,陆续有其他小朋友加入跳轮胎的游戏,而我也对孩子们跳轮胎这一游戏展开了重点观察。
实录:
给钱通过:玩跳轮胎游戏的小朋友越来越多,由于轮胎数量不够,很多小朋友在后面排队等待。见状,陈紫妍和张舒雅立刻合力搬来一些轮胎,将原本只有七个的轮胎摆成了长长的一排。此时,裴勇站在轮胎一端,伸手拦住大家,表示给钱才让通过。陈紫妍先是一愣,随后拍了一下裴勇的手,说“给你钱”,裴勇便同意她通过。其他小朋友纷纷效仿,拍一下裴勇的手说“给你钱”,通过后继续投入游戏。
黑白滚筒:余金泽双手交替滚来一个白滚筒,想把它拉上台阶,独自尝试多次都没成功。于是,他叫来好朋友马文熙和朱成允帮忙。三人尝试多次,朱成允突然喊脚被压,让大家快放开。这时,王欣语和张沐苒轻松将一个黑滚筒搬上台阶。马文熙见状,提醒余金泽,说他们的白滚筒太重,要不换成黑滚筒。
两侧加固:黑色滚筒轻松放上台阶,可是小朋友一滑滚筒随着重心的偏移,左摇右晃,于金泽扶着黑滚筒,王一鸣搬来单个轮胎顶在黑滚筒两侧,于金泽下滑时一侧轮胎移开,王一鸣说我去推大轮胎顶上,固定好后并爬上滚筒扭动身体观察轮胎是否牢固。另一侧的张舒雅吕好奇将黑白不一的滚筒平摆在一起并用轮胎放在两侧加固做成长长的隧道。
直行拐弯:于金泽在滚筒下方推转轮胎,想排成一条直路。摆的过程中,和正在攀爬滚筒的张如一撞了个正着。于金泽让张如一去别的地方玩,张如一拒绝,称自己刚把滚筒移过来,就要在这玩。于是,于金泽把轮胎往一侧拉动、倾斜拐弯,延伸到之前被遗忘的白色重滚筒旁,继续让轮胎拐弯,最终和张舒雅搭建的隧道连接上。
越来越多孩子汇聚到同一场地,开启丰富多样的玩法:有的在隧道上行走,有的在隧道里穿梭,有的抱着球沿着轮胎前行,还有的在台阶上以滚筒当滑滑梯玩耍。
分享交流: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开展了分享交流。有的孩子用绘画等方式表征自己的游戏,有的则口头分享游戏过程。大家还为游戏区域取了各种有趣的名字,于金泽称其为“我的游乐场”,夏宇童觉得是“奇妙刺激的探险游戏”场地,李佳把这里当作能看动物的“动物园”,张如一则将其命名为“鬼屋”。
分析:
1.于金泽与张如一在场地使用上产生冲突时,两人能进行简单对话交流,虽然没有教师介入,但于金泽最终选择妥协调整,体现出中班幼儿开始尝试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初步具备一定的社交规则意识和协商能力 。
2.于金泽将轮胎排成道路并与隧道连接,这是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展现出他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孩子们在游戏中创造出不同玩法,赋予场地各种有趣的主题,像“鬼屋”“动物园”等,反映出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游戏中。
3.游戏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情节,如场地冲突、道路连接等,这些情节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幼儿互动和探索中自然生成,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变,吸引幼儿持续参与游戏之中 。
反思:
在上面的观察及分享活动中,我没有深入探寻幼儿对各类游戏玩法的真实感受,像在隧道里钻、在台阶上以滚筒当滑滑梯玩耍等这些玩法,都未能及时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这使得我无法精准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对游戏活动展开优化调整,进而难以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体验与发展需要。
在下一步,我将在游戏过程中增加与幼儿交流互动的频率,主动询问他们对不同玩法的体验与想法,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游戏体验 。
本案例由中二班李老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