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后分享不仅是幼儿对游戏经历的简单回顾,更是他们思维发展、情感交流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无论是非预设目标的自由畅谈,还是预设目标的深度探索,游戏后分享都蕴含着无尽的教育价值。
一、非预设目标的游戏后分享
(一)分享目的
核心是给予幼儿自由、宽松的空间,使其能够依据自身游戏体验,毫无拘束地分享游戏中的各类元素,如有趣的事件、瞬间的感受等,以充分展现他们的想象力与情感世界。通过这种自由的交流表达,幼儿的思维得以自然碰撞与共鸣,进而促进其语言表达、思维拓展、情感认知等多种能力的自主成长,并不追求达成特定的统一认知成果,而是注重个体的独特体验与发展。
(二)分享素材
?素材选取
在游戏后分享中,可供选择的素材丰富多样,包括游戏视频、幼儿游戏后表征以及游戏图片等。游戏视频能够生动直观地记录游戏过程,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精彩瞬间、行为表现以及互动细节,为幼儿的分享提供丰富的视觉素材和回忆线索;幼儿游戏后表征则是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游戏经历的一种呈现,可能是一幅涂鸦、一个简单的符号或者是用图形组合而成的画面,虽看似稚嫩却蕴含着幼儿内心对游戏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游戏图片可以聚焦游戏中的关键场景、角色形象或者重要道具,帮助幼儿快速定位和回忆游戏中的特定时刻,引发他们的分享兴趣和表达欲望。
而且,幼儿在选择分享素材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游戏的独特认知,自由决定从这些素材中选取哪一个或哪几个来进行分享,不存在教师预先设定的固定框架限制,完全基于他们的直接游戏体验和主观感受。
?分享形式
分享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涵盖小组、一对一以及集体等形式。小组分享形式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密切互动和深入交流,一般每组 4 – 6 人为宜,在小组中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并回应同伴的分享,共同探讨游戏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更多的创意和灵感;一对一分享则为教师与幼儿提供了更为私密、深入的交流空间,教师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个人体验、情感变化以及思维过程,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引导和反馈,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和深化对游戏的认识;集体分享形式能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全体同伴面前展示自己,锻炼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营造班级内积极的分享氛围,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教师会充分尊重幼儿在分享形式上的选择,根据幼儿的意愿和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不做硬性规定,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后分享,充分发挥分享的教育价值。
(三)提问技巧
?开放性问题引导
教师避免使用封闭性、指向性过强的提问方式,而是运用如“玩游戏时有没有碰到让你觉得好奇怪的情况呢?”等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从自身角度出发,自由地回忆和讲述游戏细节与感受,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表达热情,引导其深入挖掘游戏体验,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回答。
?基于回答深入追问
当幼儿分享部分内容后,教师依据其回答进一步提问,帮助幼儿更清晰、完整地表达想法,拓宽思维深度与广度。例如,幼儿提到在游戏中搭建了一座桥,教师可追问“搭建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鼓励其他幼儿参与讨论,营造良好互动氛围。
(四)教研方向
?聚焦幼儿自主发展
教研重点在于观察分析幼儿在自由分享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思维模式、情感表达等表现,探索如何为幼儿营造更宽松自由的分享环境,激发其自主表达欲望,并依据幼儿分享内容和表现,精准把握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依据,推动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而非过度关注分享活动的形式是否完美或是否达到预设教学效果。
?提升教师引导素养
着重研究教师在非预设目标的游戏后分享中,如何敏锐捕捉幼儿分享的亮点与问题,怎样运用高效的提问、回应和引导策略,激发幼儿思维火花,引导其进行更深入、有价值的交流思考,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引导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幼儿自由分享中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游戏后分享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避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应用。
二、预设目标的游戏后分享
(一)分享目的
旨在让孩子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碰撞与共鸣,达成思维共享,这比单纯的轮流讲述经历更具意义和升华,能促进幼儿深入思考和交流,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幼儿在认知和社交等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讨论和交流,让幼儿在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分享素材选择
图片、表征和视频等素材各有优劣。孩子的表征虽自身清楚但他人难以理解;视频太长会使信息量过大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因此应截取关键小段,并综合考虑素材的选取和时长,确保其能有效引发幼儿的讨论和思考,同时也要注意素材的多样性和适用性,以满足不同类型游戏后分享的需求。例如,对于建构游戏的分享,可以选择展示最终搭建成果的图片或简短的搭建过程视频;对于角色扮演游戏,可能用幼儿自己绘制的表征来呈现角色特点和情节发展,但教师要提前引导幼儿如何让表征更具可理解性,以便在分享时能更好地引发讨论。
(三)提问技巧
可以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发现”等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放松表达。待幼儿充分表达后,进一步询问“还可以怎么做”以激发创新想法,但要注意不能一开始就给幼儿提新任务和要求,以免破坏轻松的分享氛围,阻碍幼儿的自由表达和思维发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分享素材和目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果我们改变这个游戏的规则,会发生什么呢?”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人数
小组分享人数不宜过少,例如仅两三个人用表征分享时,除共同游戏的小朋友外,其他人可能因看不懂而不感兴趣,难以实现广泛的思维碰撞和共享。适当增加小组人数,能够引入更多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多样化的交流讨论,提升分享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实现预设的分享目标。一般来说,每组 4 – 6 人为宜,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又便于幼儿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小组内的思维共享和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研方向
教研应重点关注分享过程中视频的选取,不仅要分析精彩瞬间,也要关注平常时刻幼儿的行为表现,以便全面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和思维过程。同时,当孩子未达到教师预设目标时,教师应思考如何敏锐地察觉并及时改变原有目标,追随幼儿的思维和兴趣方向,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分享中的表现,分析问题所在,尝试调整提问方式、小组人数或分享素材,然后再次观察幼儿的反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无论是非预设目标还是预设目标的游戏后分享,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支持策略,充分发挥游戏后分享对幼儿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收获快乐,还能实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