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翻了一下《放手游戏发现儿童》这本书,全篇找不到一对一倾听和游戏后分享这两个我们一直进行的术语。但是讲的最多的是一对一对话、一对一沟通、集体的互动对话、游戏分享、小组或班级分享。
我感觉在学习安吉游戏的过程中,哪里有了问题,导致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完成任务式的一对一倾听和游戏后分享:没有绘画表征后的教师记录就没有倾听,没有组织游戏后的分享就没有推动幼儿学习。
在前段时间,伟大的教研员们终于给教师做一对一倾听这件事一个合理解答。我专门记录了一下这个不寻常的时刻:《一对一倾听与记录:尊重与反思的深度探索》。
因为没找到游戏后分享,所以今天再来思辨一下游戏分享及游戏后分享在各个方面的区别:
游戏后分享和游戏分享在本质上都围绕游戏展开交流,但在时间、重点、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
时间方面:
?游戏分享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在游戏进行过程中随时开展,比如在游戏间隙,孩子们(幼幼互动)交流当下的玩法、感受;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的某个时段进行。
?而游戏后分享明确是在游戏已经完全结束之后进行的回顾性交流活动。
既然是游戏分享,那么在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都是可以的。组织分享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儿童,这是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体现。也是教师预设或幼儿生成的现场。
侧重点:
?游戏分享更注重全面性,可能涉及游戏的多种元素,如游戏开始前的计划、游戏过程中的体验、遇到的问题以及后续可能的改进等多方面综合探讨。
?游戏后分享则主要聚焦于游戏结束后的成果、体验、经验教训等,重点在于对已经完成的游戏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搭建积木游戏后分享中,重点会放在最终搭建出的作品如何、搭建过程中最后成功或失败的关键环节。
目的性:
游戏分享的目的是促进游戏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协作等,让游戏更好地推进,提升幼儿在游戏里的体验与参与度。
游戏后分享主要是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历,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成长。
无论是一对一倾听也好交流也罢,游戏分享,游戏后分享,我不想要唯一答案。我不想要一个标准做法,我个人认为所有的关于教育的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是让教师和幼儿感觉舒服的教育状态就是最好的教育。
原文:
教师也组织集体的互动对话。在互动对话中,教师追求最小程度的介入却最大程度地成就幼儿活跃的描述总结、猜想、辩论等。这些反思所得,幼儿又自然地在后续的游戏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迁移、应用教师不仅推动幼儿反思游戏经验,也推动幼儿在惯例性活动中对与之紧密相关的生活经验进行多层次的反思。
除了这些反思之外,教师还用自己在游戏场观察拍摄的游戏照片、视频,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或班级分享,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游戏内容。儿童在梳理和表达自己做法和想法的同时,也会去思考别人的做法和想法。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深入反思的过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