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绘本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区别于传统绘本教学的方式,强调将绘本投放于阅读区后,以幼儿自主阅读为核心,教师转变角色,同时突出绘本阅读中图画相较于文字的独特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环节促进幼儿在绘本阅读中全面发展,培养其多种学习品质与思维能力,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绘本阅读教学思路与实践参考,下文以《有个性的羊》为例。
一、引言
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开启幼儿认知世界、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关键窗口。然而,传统的绘本阅读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主导过多、幼儿自主性发挥不足等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一种区别于传统绘本阅读方式应运而生,它聚焦于幼儿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并且深刻认识到绘本阅读中图画的重要价值,为绘本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绘本阅读新流程
(一)绘本投放与自主阅读开端
将丰富多样的绘本精心投放在阅读区,如充满趣味与个性的《有个性的羊》等,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书香与探索欲望的环境。在《有个性的羊》绘本中,那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展示了小羊赫尔伯特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画面中的深水炸弹游戏和滚草垛游戏,以其充满动感与欢乐的呈现方式,极易吸引幼儿的目光。
幼儿看到赫尔伯特在深水炸弹游戏中欢快跳跃的模样,以及在滚草垛游戏里与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又或者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赫尔伯特被剪掉羊毛后会不会疼呢?羊毛从羊身上剪下来还是活的吗?赫尔伯特的毛被剪了之后还能长出来吗?长出来的毛和之前的会一样吗?他们在阅读区自由选择绘本开启自主阅读之旅时,会依据对这些精彩图画的理解和想象对绘本内容进行表征。也许会模仿赫尔伯特在深水炸弹游戏里的动作,或者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滚草垛游戏的热闹画面,并向小伙伴讲述自己心中关于这些游戏的困惑或发现的问题。
(二)教师的倾听与记录
教师在这一阅读方式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幼儿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细致的记录者。就《有个性的羊》而言,幼儿可能会对绘本中深水炸弹游戏里赫尔伯特溅起的水花形状图画表示好奇,问道:“老师,为什么赫尔伯特跳起来的水花是这样的呢?”或者对赫尔伯特被剪掉羊毛后会不会疼呢,长出来的毛和之前的会一样吗?”教师需要将这些基于图画理解而产生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它们将成为后续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目标制定与活动设计
基于对幼儿问题和困惑的深入分析,教师开始预设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阅读活动。若幼儿对《有个性的羊》中游戏场景的绘画细节有兴趣,教师可以制定以探索绘画场景细节表现手法为目标的活动,组织幼儿仔细观察绘本中的游戏场景图画,引导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类似游戏的场景,并在过程中回顾绘本中的相关图画内容,加深理解。例如,幼儿可以选择画一画自己玩游戏时的欢乐场景,像从攀爬架上跳下或者玩滚筒时的画面,对比与绘本中游戏场景图画在人物动作、背景布置等方面的异同。
(四)小组讨论与集体分享
小组讨论环节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幼儿自主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着绘本中的某个主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有个性的羊》时,有的幼儿可能从图画中注意到了赫尔伯特在游戏时的表情,认为这代表了它快乐的心情,而有的幼儿则聚焦于游戏场景中的其他小羊,觉得它们的存在让游戏更加有趣,还有的可能聚焦在羊毛上,这些不同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织,激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绘本图画所传达的丰富信息。集体分享讨论则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各个小组的精彩观点和发现进行汇总和交流。这时候,整个班级的幼儿都能够参与到更广泛的互动中来,他们可以对不同小组关于图画的观点进行评价、补充,进一步拓宽自己对绘本图画的思维视野。
三、教师角色的深度转型
(一)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的跨越
传统的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这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幼儿的实际需求脱节。而在这种自主阅读方式下,教师要努力摒弃成人视角,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绘本,尤其是要重视幼儿对绘本图画的直观感受。在《有个性的羊》里,幼儿可能只是单纯地被游戏画面中的欢乐氛围所吸引,而不是像成人那样去思考游戏背后的教育意义或者物理原理。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幼儿对绘本图画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阅读绘本,挖掘出绘本中对幼儿成长有价值的内容。
(二)从主导者到旁观者、支持者与学习同伴的转变
在以往的绘本阅读活动上中,教师通常是阅读过程的主导者,带领幼儿按照自己预设的步骤一步步进行阅读。然而,现在教师要学会退居幕后,在幼儿自主阅读时,成为一个默默的旁观者,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独立探索绘本图画。如何观察幼儿绘本阅读:行为洞察与教师支持。当幼儿在小组合作阅读或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转变为有力的支持者,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如提示幼儿可以从图画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思考问题,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绘画材料作为参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对绘本图画的理解。而在整个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是幼儿的学习同伴,与幼儿平等地参与到对绘本图画的讨论和探索中。例如,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看《有个性的羊》时对某个游戏画面的喜爱之情,或者提出自己对绘本中赫尔伯特过生日的场景图画情节的感兴趣,与幼儿共同探讨,这样能够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营造出更加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
四、幼儿的全面成长与收获
(一)学习品质的养成
通过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绘本阅读方式,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首先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自主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对绘本图画中的内容提出疑问,这促使他们更加仔细地去观察图画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在观察《有个性的羊》的情节时,幼儿可能会发现赫尔伯特在不同游戏中的耳朵的摆动方向不一样,从而提出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其次是提出问题的勇气,在教师的鼓励和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幼儿不再害怕表达自己对绘本图画的疑惑,他们敢于在小伙伴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通过小组合作还是教师的引导,幼儿在面对问题时会积极地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如通过再次仔细观察图画、查阅相关的图画资料或者进行绘画创作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等方式。
(二)思维能力的提升
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哲学思辨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在这种阅读方式下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小组讨论和集体分享中,幼儿会对不同的关于绘本图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有的小伙伴会从图画中看到这样的信息,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初步体现。在绘本《有个性的羊》中,赫尔伯特起初不去剪羊毛,生日时身上扎满蝴蝶结,这一情节引发了孩子们关于剪羊毛优缺点的讨论。有的孩子可能认为不剪羊毛可以让赫尔伯特保持独特,那些蝴蝶结让它看起来更加与众不同,还能起到装饰作用。而有的孩子或许会觉得剪羊毛能让赫尔伯特更清爽舒适,行动更加自如。至于赫尔伯特最终又去剪羊毛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它的成长,羊毛过长开始给它的生活带来不便,比如在游戏时可能会被羊毛绊倒,或者在炎热的天气里感到过于闷热。
也有可能是它看到其他小羊剪羊毛后的轻松状态,受到了影响,从而改变了想法。这一过程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思考与讨论,还能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绘本阅读的内涵与趣味,使孩子们在对这一情节的探讨中,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自主阅读中的表征以及在讨论中的表达,幼儿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独特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绘本图画的理解,如用一幅用彩色毛线粘贴的作品来描述自己心中《有个性的羊》的游戏故事,或者用一个用滚筒游戏来表达自己对滚草垛游戏情节的喜爱,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五、阅读活动的多元价值与活力呈现
(一)灵活生动的阅读场景
与传统绘本阅读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景不同,这种创新的阅读方式使得阅读活动的“场景”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幼儿可以在阅读区的不同角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舒适的阅读姿势进行自主阅读绘本,他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绘本中的精美图画,感受图画带来的视觉冲击。小组讨论可以在教室的任何地方开展,有时候甚至可以移到户外,在自然的环境中结合绘本图画内容进行讨论,比如在阅读《有个性的羊》时,幼儿可以在幼儿园的草坪上一边模仿绘本中的游戏动作,一边对比绘本中的游戏场景图画,讨论自己玩游戏时的感受与绘本中赫尔伯特的有何不同。这种灵活的场景设置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让阅读不再局限于教室的一方小天地。
(二)充满“生成”的阅读过程
整个绘本阅读过程充满了“生成”性。由于是以幼儿对绘本图画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话题、新的思考方向。例如在阅读《有个性的羊》时,原本计划讨论赫尔伯特的个性特点,在讨论过程中,幼儿突然对赫尔伯特的毛制作围巾产生了兴趣,怎么用羊毛做成围巾的?需要经过几道工序呢?做成围巾的羊毛需要清洗吗?不洗的话,会有羊的味道吗,如果要清洗,是用冷水还是热水呢?怎么让围巾有颜色呢等,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及时生成新的活动。这种充满“生成”的阅读过程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六、结论
综上所述,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绘本阅读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通过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角色,以幼儿自主阅读为基础,借助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环节,不仅促进了幼儿在学习品质、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充分发挥了绘本图画相较于文字的重要性,使得绘本阅读活动本身充满了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