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看似平常的活动与发现,都能开启哲学思考。这些不经意的瞬间,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更能在师幼互动中播撒下哲学思维的种子。而与孩子一起探究哲学,并非寻找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开启寻找诸多可能答案的奇妙旅程。
就拿植物角水培植物的水发黑这一现象来说吧。孩子们围在植物角,看着原本清澈的水变得黑乎乎的,小脸上满是疑惑。这时,老师走过来,轻声问道:“哎呀,水怎么变黑了呢?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呀?”一个孩子奶声奶气地说:“是不是有小虫子在里面拉粑粑了?”其他孩子听了都笑了起来。老师没有一笑而过,而是认真地回应:“这是一种可能哦。那还有没有别的想法呢?”于是,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是植物的根烂掉了,把水弄脏了。”有的说:“可能是太阳晒得太多,水就变颜色了。”老师接着引导:“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要把植物拿出来看看根,有的说要换一换水再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因为这不是在追求单一的结论,而是在鼓励孩子们去挖掘各种可能。这不仅是在探究水发黑的原因,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事物的变化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这正契合了哲学探究中寻找多种可能答案的理念。
再看绘本阅读时间,当绘本上出现埃菲尔铁塔的画面时,孩子们兴奋地说:“这是天天经过的那个梁邱移动铁塔!”老师听了,笑着说:“它们看起来好像有点像呢。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它们真的是一样的吗?”孩子们开始仔细对比绘本和记忆中的铁塔。有的孩子发现:“这个铁塔有很多很多的格子,我们那里的没有。”老师点头称赞:“对呀,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再想想,它们除了样子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呢?”孩子们陷入沉思,然后有孩子说:“这个铁塔在书里是很有名的,很多人都去看,我们那个铁塔好像没有很多人专门去看。”老师进一步追问:“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它们的位置不一样,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们从最初的错误认知,逐渐深入到对不同建筑的特点、功能、文化价值等多方面的思考。他们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相似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这种思考过程并非辩论,不是要争出个输赢对错,而是以辩证的思维来剖析事物,理解事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正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内涵。
而在滚筒区,孩子们把轮胎当作建构游戏材料,搭建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老师看到后,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想到用轮胎来搭东西呀?”孩子们自豪地回答:“因为轮胎可以滚来滚去,很好玩,而且还可以搭得很高很大。”老师又问:“那轮胎除了可以用来搭建,还能做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当小船,在假装的水里划。”有的说:“可以当椅子坐。”老师接着引导:“那如果没有轮胎,我们还能用什么来做这些事情呢?”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开始思考材料的替代性和多样性。他们在游戏中不仅仅是在玩耍,更是在思考事物的多种用途和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在进行激烈的辩论,而是运用辩证思维,去探索事物的多元性,从而发现不同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无限可能。
在幼儿园的每一天,这样的场景数不胜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活动,在有心的老师引导下,都能成为孩子们哲学思考的源泉。
通过师幼之间积极的互动,孩子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方式,领悟到哲学探究并非追求唯一真理,而是在众多可能中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由《微报告:儿童有哲学思维吗?》联系幼儿园日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