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提到孩子在幼儿园有撕书的行为,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独特的思维密码。那些被我们成人视作破坏性行为的举动,实则可能是他们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作为家长与教育者,唯有通过一对一的耐心倾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以我的孩子对待玩偶长颈鹿和绘本恐龙的行为为例,当看到长颈鹿被放倒,绘本页被撕掉时,成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与责备。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解释,会发现他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拟人化与自我中心认知的阶段。
在孩子眼中,长颈鹿要睡觉所以需躺下,恐龙不按他认知中的方式睡觉便要被“纠正”,这些行为完全基于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与天马行空的想象。
他们尚未能像成人那般区分事物的属性与常规用途,而是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与内心需求去对待周围的一切。这时候,如果我们仅仅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就会误解孩子的本意,伤害他们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再看孩子在交通规则认知上的表现,面对三叉路口与十字路口的特殊通行情况,孩子依照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原则去判断对错,看到不符的情况便会生气大喊。这反映出孩子在规则学习初期的刻板性与强烈的秩序感。他们对规则的理解是单纯而直接的,一旦出现与他们认知相悖的现象,就会引发情绪上的波动。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这种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固然可贵,但也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完善认知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比如孩子把磁力片摔开,其实是想探索为什么会吸在一起。
然而,很多时候,成人往往因为忙碌或者缺乏耐心,未能深入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调皮捣蛋”“破坏大王”的标签。这种误解不仅会压抑孩子的天性,阻碍他们的成长与探索,还可能对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一对一倾听呢?
首先,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与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与重视。当孩子在进行某种行为时,不要急于打断或制止,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在一旁观察,等待合适的时机与他们交流。
其次,在倾听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好奇心,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评判或纠正。哪怕孩子的想法看似荒诞不经,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因为这是他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体现。
最后,在理解孩子行为的基础上,我们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学习规则。对于孩子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的错误行为,要用耐心和智慧去解释说明,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
总之,一对一倾听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孩子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理解孩子那些看似破坏性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才能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让我们都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陪伴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由探索未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