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领域,“去小学化”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它并非简单的字面含义,而是蕴含着丰富且多元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剖析。
“去小学化”是在中国特定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关键议题。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致使过度的学业负担出现了前移现象,从小学阶段逐渐蔓延至幼儿园时期。这种不合理的学业压力前置,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然而,仅仅依靠《学前教育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去小学化”的问题,尽管《学前教育法》能够对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比如在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但对于从根源上改变教育评价导向、扭转社会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深层次问题,其作用相对有限。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去小学化”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将知识教学作为刚性任务强加给幼儿园孩子的做法无疑是典型的小学化行为。例如,一些幼儿园按照小学的课程模式,刻板地安排大量的识字、算数课程,要求幼儿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机械的书写练习等,这完全忽视了幼儿阶段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思维更多地侧重于形象化、直观化,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游戏、探索、感知来逐步构建的。如果过早地让他们陷入枯燥的知识灌输与应试训练,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对其长远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并不等同于小学化。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一些字、数,对文化符号、诗词等有所了解,这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能会因为模仿商店购物场景而认识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在绘本阅读里,他们会在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画吸引下,逐渐认识一些常用汉字。这种在游戏情境中、在轻松愉快氛围里的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知识吸收,与小学化的刚性知识传授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在实际执行“去小学化”政策时,部分地方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落实去小学化,简单粗暴地将幼儿园的所有书籍收走,这种做法过于极端。书籍是幼儿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工具之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筛选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读物,如富有童趣、画面生动、内容简单且具有启发性的绘本等,而不是一概而论地禁止。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精心策划各种游戏活动,将知识融入其中。例如,开展建构游戏时,引导幼儿在搭建建筑物的过程中感受空间形状、数量关系;在音乐游戏里,通过歌词让幼儿接触简单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元素。
总之,“去小学化”的内涵深刻而复杂,它要求我们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幼儿园教育实践优化、社会与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等多方面入手,既要避免将小学的知识教学模式生硬地套用到幼儿园,又要充分利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合理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去小学化”的目标,让幼儿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