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间:2024年10月
观察对象:婉儿 涵涵 宸宸
观察重点:在沙水区游戏中,幼儿对于工具的使用、游戏内容及幼儿人际关系
第一次游戏记录
1、筛沙:
教师思考:
游戏由涵涵发起,涵涵在婉儿独自捡山楂时,喊婉儿一起玩筛沙子找宝石的游戏,体现了孩子们之间主动邀请同伴参与游戏的社交互动行为。
分工合作:涵涵让婉儿去找瓶子和筛子,自己则拿了铲子,这种简单的分工显示出孩子们初步具备合作完成任务的意识,知道各自去准备游戏所需的不同工具。
独特玩法:在筛沙子环节,他们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常规地来回筛沙子,而是选择用手不停地来回搅拌沙子,这展现了孩子们富有创意的游戏方式,不局限于常见做法,能自主探索不同的玩法来达到筛沙找宝石的目的。
解决问题:为了不让筛子掉下来,他们想到用腿垫着筛子,反映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筛子放置不稳)时,能够积极思考并想出办法来解决,具备一定的应对困难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捡石子:
教师思考:
观察与发现:孩子们在收集过程中能注意到石子上有很多小细沙子,说明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观察较为仔细,对游戏道具(小石子)的状态有敏锐的感知。
互助与新发现:旁边的硕硕帮他们倒了一碗水,在水的作用下,婉儿发现小石子变干净了,这展示了孩子们之间的互助精神,同时也凸显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探索精神,通过新的尝试(用水清洗)获得了不一样的结果(石子变干净),这种意外发现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游戏乐趣和新奇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游戏、探索的兴趣。
3、接水:
这个过程重复了有4次,直到游戏快结束了。
教师思考:
经验分享与沟通:她俩通过交流得出用水冲可使石头变干净的结论,这展现了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能够互相分享想法、交流经验,通过语言沟通来推动游戏情节发展,进一步深化游戏玩法。
观察与应变:婉儿去接水时,发现一个水龙头水比较少,随即转到南边的一个水龙头去接水,这体现了她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能及时察觉到接水情况不理想,并且有应变能力,懂得主动寻找更好的水源来满足游戏需求,确保游戏能够继续顺利进行。
延续游戏动作:婉儿接水回来浇到沙子上后继续捡小石子,说明孩子们始终围绕着“筛沙找宝石(小石子)并清理”这一核心游戏内容开展活动,在不断探索新方法(如用水冲石头)的同时,也没有偏离游戏的主要目标,保持着游戏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让游戏不断丰富和深入下去。
4、挖坑:
教师思考:
占有欲表现:全程涵涵拿着所谓的“宝石”(小石子)不让两个小伙伴碰,反映出孩子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占有欲情况。对于自己视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游戏物品(这里把小石子当作宝石),会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不想与他人分享,这是在幼儿阶段较为常见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安排他人做事:涵涵把瓶子里的小石子倒入坑中后,将桶扔到旁边小朋友脚边让其收,这显示出涵涵在游戏收尾时有一定的主导意识,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其他小朋友参与到游戏的后续整理工作中,但这种方式可能稍显强势,未充分考虑被安排小朋友的感受。
5、藏宝石:
6、收纳材料:
绘画表征:回到教室后,孩子对自己的游戏进行了绘画表征。婉儿基本呈现了我观察到的游戏过程。涵涵的表达的不是很完整,她关注筛沙子和找宝石。
第二次游戏记录
1、工具替换:
教师思考:
孩子们从之前的藏宝石场地来到沙水区,继续开展与宝石相关的游戏活动,体现了游戏场景的连贯性和拓展性。
工具缺失应对:婉儿和宸宸去拿工具时发现没有铲子了,于是每人拿了一个PVC管来代替铲子铲沙子,这显示出孩子们在面对工具缺失的情况时,能够灵活应变,发挥创造力,利用现有的材料(PVC管)来满足游戏中铲沙子的需求。
新工具利用:涵涵拿了竖着的PVC支架管并埋在沙子里准备放宝石,进一步说明孩子们不仅能替换工具,还能根据游戏需求挖掘新工具(PVC支架管)的不同用途,为游戏增添新的玩法和环节。
在游戏过程中,婉儿和宸宸专注于拿着管子铲沙子放到筛子上,涵涵则专注于准备放宝石的事宜,各自都沉浸在自己负责的游戏任务中,体现了孩子们在游戏时具有较高的专注度。
涵涵发现放宝石的绿色瓶子不见了后,通过指挥宸宸去拿,宸宸也帮忙拿回了瓶子,这展现了孩子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如各自负责不同的工具操作等),又存在一定的指挥与协作关系,能够在游戏中相互配合完成相关任务。
2、丢失管道: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面对比自己高大、年龄长且不熟悉的小朋友时会产生畏惧感。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不去拿回被拿走的材料,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而当面对熟悉的小朋友时,由于大家对玩具材料的使用规则都比较清楚,所以婉儿会果断地把被拿走的瓶子拿回来。孩子们的这些反应体现了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在与不熟悉的人互动时会更加谨慎,而在熟悉的环境中则更有安全感,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3、筛子筛沙:
教师思考:
一开始三个人一起筛沙子,后来婉儿和宸宸继续筛沙子找宝石,体现了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活动具有动态变化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游戏伙伴和方式。
浇水的影响:往沙子上浇水是孩子们的新尝试,然而这一尝试带来了问题,即沙子很难搅拌。这显示出孩子们在游戏中具有探索精神,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缺乏经验而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
解决问题的尝试:发现问题后,他们挖干沙子放到上面搅拌,试图解决因浇水过多导致的沙子难搅拌问题。这表明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思考并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4、用碗筛沙:
教师思考:
婉儿在面对沙子因浇水过多而难以搅拌、挑不出宝石的问题时,能迅速想出把碗里装上沙子加水像淘米一样筛沙的办法,展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她能够从生活中的经验(淘米)获得灵感,并将其运用到游戏情境中,体现出孩子在游戏中善于联想和创造新玩法的特点。
5、制作蛋糕:
涵涵自己用PVC管做蛋糕,她将沙子填满截面的管子,然后扣过来,就出现了一根长长的蛋糕,我看见她用手给塑了型,又捡了很多的小草进行装饰,最后她把小宝石也放到蛋糕上面进行装饰。
教师思考:
涵涵自己进行蛋糕制作的整个过程,反映出她在游戏中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她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来设计和完成游戏任务,不受他人干扰,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这种独立游戏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涵涵依然不去收纳材料。婉儿和宸宸去收纳材料。收纳之后,开始站队,涵涵看到婉儿攥着拳头,于是婉儿的宝石又交给了涵涵。
教师思考:
可以看出她在与婉儿的互动中较为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婉儿最终把宝石交给涵涵,可能是出于对涵涵的顺从或者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妥协。
绘画表征:婉儿对自己的游戏进行了反思。
第三次游戏记录
1、出现分歧:
婉儿去接水,宸宸和涵涵一起在玩,涵涵想要宸宸手里的铲子,她不同意,于是涵涵就离开了这个小组游戏。婉儿接水回来后,发现涵涵不见了,她问宸宸,涵涵去哪里了?宸宸说不知道。于是婉儿去寻找涵涵。她发现她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她走过去喊涵涵回来游戏,但是涵涵没有理她。她自己就回来了。
教师思考:
涵涵想要宸宸手里的铲子,宸宸不同意,这一事件引发了小组内的分歧。在游戏中,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工具往往有强烈的占有欲,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产生矛盾。涵涵在未能得到铲子后选择离开小组游戏,体现出她在面对冲突时可能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比较容易放弃当前的游戏情境。
婉儿接水回来后发现涵涵不见了,主动询问宸宸并去寻找涵涵,这显示出婉儿对同伴的关心以及在游戏中的责任感。她希望维持小组的完整性,让游戏能够继续进行下去。然而,当她找到涵涵并喊她回来游戏时,涵涵没有理她,婉儿自己回来,这表明婉儿在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后,面对涵涵的拒绝也表现出一定的无奈。
这一分歧使得游戏进程受到了影响,小组的游戏暂时中断。孩子们在游戏中需要学会处理类似的冲突和分歧,以更好地维持游戏的进行和同伴关系的和谐。同时,这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游戏和社交互动中更加成熟地应对各种情况。
2、筛沙:
回来后,她和宸宸一起筛沙子,一开始使用沙子,后来又用了昨天的方法,这次他们挑出来的宝石有红色的,有粉色的,还有一半红一半白的,因为这些宝石很珍贵,他们把挑出来的宝石放到碗里,用清水又清洗了一遍,不是的又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宸宸捡到一个宝石,她这样描述:花纹像金玉一样,好漂亮。
绘画表征:
教师思考:
这一事件表明孩子们的游戏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虽然出现了同伴离开的情况,但婉儿和宸宸能够迅速调整状态,继续进行游戏。这也反映出孩子们在游戏中逐渐学会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保持游戏的活力和乐趣。同时,这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游戏和生活中更加成熟地应对类似情况。
第四次游戏记录:
今天涵涵没有加入她们的游戏,她们虽然取来了筛子,但是她们没有用筛子筛沙。他们玩了新的游戏,做冰淇淋,这个游戏又有其他两位小朋友加入,我听见他们分工明确,宸宸做奶油,妍妍弄沙子,雨雨做果酱,婉儿在取糖,他们一起做蛋糕。并且假装今天是婉儿的生日,蛋糕就归她了。
教师思考:
涵涵没有加入游戏后,婉儿和宸宸虽然取来了筛子却没有用其筛沙,而是玩起了新游戏“做冰淇淋”,“做蛋糕”。这显示出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当原有的游戏伙伴缺席或情况发生变化时,他们能够迅速调整游戏内容,创造出新的玩法,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孩子们在游戏中对各种材料展现出了积极的探索精神。
从最开始的筛子、铲子等传统工具用于筛沙找宝石,到后来在没有铲子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使用PVC管和碗代替铲子进行筛沙。比如用PVC管铲沙子、用碗像淘米一样筛沙等,都体现了孩子们在面对材料不足或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变,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挖掘材料的新用途。此外,涵涵还利用PVC管制作蛋糕,将日常物品转化为游戏道具,进一步展示了孩子们对游戏材料的深度探索和创新使用。
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游戏主题不断变化和拓展。从最初的筛沙子找宝石,到藏宝石、做蛋糕、做冰淇淋等,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情节,使游戏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吸引力。
2. 游戏情节连贯且富有逻辑性
尽管游戏主题不断变化,但各个环节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连贯性。例如,在筛沙找宝石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石子上有细沙,进而想到用水清洗,然后又将干净的小石子收集起来藏好。这种情节的发展符合孩子们的认知逻辑,也体现了他们在游戏中的思考和探索。
3、幼儿人际关系处理
(1)合作与分工
在游戏中,孩子们多次展现出合作与分工的能力。比如在游戏开始时,涵涵让婉儿去找瓶子和筛子,自己拿铲子,以及后来在做冰淇淋游戏中,孩子们明确分工,宸宸做奶油,妍妍弄沙子,雨雨做果酱,“我”取糖等。这些分工合作不仅提高了游戏的效率,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冲突处理
当出现冲突时,孩子们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例如,涵涵想要宸宸手里的铲子,宸宸不同意,涵涵选择离开小组游戏。而婉儿在面对涵涵的离开时,积极去寻找并试图挽回,但最终在涵涵拒绝后也能迅速调整状态,继续与宸宸一起游戏。这体现了孩子们在处理冲突时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适应能力。
(3)社交互动
孩子们在游戏中积极与同伴互动,主动邀请他人加入游戏。如涵涵喊婉儿一起玩筛沙子找宝石的游戏,新的做冰淇淋游戏又吸引了其他两位小朋友加入等。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孩子们发展语言表达、沟通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
1、材料不够用的支持策略
当幼儿发现材料不够用时,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寻找周围可以替代的材料。例如,当没有铲子时,可以问:“除了铲子,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铲沙子呢?”引导幼儿发现PVC管、碗等可以替代铲子的物品。鼓励幼儿之间合作共享材料。可以说:“大家一起玩会更有趣,我们可以一起用这些材料做一个更大的蛋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如果幼儿实在找不到替代材料,教师可以适时提供一些新材料。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新材料的用途。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整理材料,将用过的材料分类摆放,以便下次游戏时更容易找到。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和责任感。
2、幼儿发生矛盾后的支持策略
当幼儿发生矛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先在一旁冷静观察,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看看幼儿是否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如果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矛盾,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进行沟通。例如,让双方分别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理解对方的观点。可以问:“你为什么想要这个铲子呢?”“你不给铲子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在幼儿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让幼儿自己选择。比如:“有没有其他工具可以代替铲子呢?”引导幼儿学会协商和妥协。当幼儿找到解决办法后,教师要鼓励他们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培养幼儿的宽容和友善品质。
在这次游戏观察中,我尤其关注材料的使用以及幼儿之间的关系。我看到孩子们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同时,我也留意到幼儿在游戏中的关系,他们或合作、或竞争、或互助,每一种互动都展现出他们纯真的心灵和独特的个性。
通过观察这些,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重要性。我要成为他们游戏的支持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要成为他们关系的调和者,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包容与分享。
游戏案例由中心园大二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