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参与者,究竟有哪些重要路径可以去尝试识别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呢?
持续性观察,如同一位耐心的侦探,仔细留意着孩子们在游戏、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表现。通过观察,教师能够发现孩子们对哪些事物充满好奇,哪些活动能让他们全神贯注。
一对一倾听,则像是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当教师俯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时,那些纯真的话语中蕴含着他们的梦想、困惑和渴望。
反思讨论会,是教师们思想碰撞的舞台。在这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共同探讨孩子们的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
家园共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教师与家长紧密合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状况。
然而,识别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仅仅是第一步。教师们必须将这些认识带回实践中加以验证。只有在实际的保教教育中,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和尝试,才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是否真正符合孩子们的需求。这个过程或许会充满挑战,但正是在不断的验证中,教师们才能获得宝贵的有效经验。
那么,在验证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根据儿童的反馈进行调整呢?
一、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
教师要密切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果儿童表现出积极参与、高度专注,说明当前的活动可能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可以继续保持并适当深化。例如,在泥塑活动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教师可以观察到他们投入的神情、认真的动作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如果这种积极的行为持续,教师可以考虑增加类似活动的频率或难度,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兴趣。
二、倾听儿童的言语表达
认真倾听儿童的言语反馈至关重要。当儿童表达出对某个活动的喜爱或提出改进建议时,教师应予以重视。比如,孩子们在游戏后说:“老师,这个游戏真好玩,要是能有更多的材料就更好了。”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反馈,在下次游戏活动中投放更丰富的道具,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儿童的负面反馈,如“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做。”这时,教师需要分析活动的难度是否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及时调整活动的难度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三、分析儿童的情绪变化
儿童的情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直观反映。如果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兴奋、快乐,说明活动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如果出现沮丧、厌烦等情绪,教师则要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例如,在一次游戏后数学活动分享中,部分孩子开始表现出烦躁不安,教师可以判断可能是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或难度过高,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降低难度,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参与。
四、与儿童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询问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意见。通过对话,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想法和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问孩子们:“今天的活动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地方觉得可以做得更好呢?”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可以对后续的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时,教师在交流中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五、参考同伴教师的经验
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在验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儿童的反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其他教师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和经验,能够为自己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下午的体育活动时,发现孩子们对某个游戏不太感兴趣,通过与同事交流,了解到可以对游戏规则进行适当调整,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从而吸引孩子们的参与。
总之,在验证过程中,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通过观察行为、倾听言语、分析情绪、互动交流和参考经验等多种方式,及时根据儿童的反馈进行调整,为儿童提供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活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