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幼儿教育环境下,对于幼儿园环境中出现拼音即被视为小学化的“一刀切”做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有着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其主要是针对以集中授课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学科知识内容,如系统地教拼音的认读、书写和拼读等行为进行规范。
这一举措无疑是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幼儿阶段,孩子们的认知和发展主要通过游戏、活动、体验等方式来实现。过早地进行小学化的知识灌输,可能会让幼儿陷入枯燥的学习中,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进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拼音在幼儿园环境中的出现。
但由于“一刀切”的执行方式,幼儿园严令禁止出现拼音确实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家长的焦虑情绪会随之增加。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可能认为幼儿园完全不接触拼音会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落后于他人。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毕竟小学一年级的学习进度相对较快,对于没有任何拼音基础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在一开始感到吃力。而家长的这种焦虑很容易传导给孩子,给孩子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孩子们可能会在家长的影响下,过早地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失去童年应有的快乐和纯真。
其次,一些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可能对幼儿园教育产生误解。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家长们可能更加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认为幼儿园教拼音等学科知识才是负责任的表现。当幼儿园严令禁止出现拼音时,他们可能会质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甚至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家园合作,也会影响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从幼儿园完全不接触拼音到小学一年级突然开始系统学习拼音,可能会让一些孩子在学习衔接上出现困难。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突然从一个没有拼音的环境进入到高强度的拼音学习中,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整体态度。
所以,在六岁之前幼儿园环境中严令禁止出现拼音是不合适的。我们担心的是不恰当的教授方式,而不是完全隔绝拼音。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认知发展过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拼音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工具,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出现,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而不是给他们带来压力。
我们要明确,禁止出现拼音并不意味着完全隔绝幼儿与拼音的接触。在合适的情境下,比如阅读绘本时偶尔看到一些简单的拼音标注,或者在生活环境中自然地接触到一些带有拼音的标识,这种不经意的接触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但不会成为系统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选择绘本时,可以挑选一些带有少量拼音标注的优质绘本。当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时,遇到这些带有拼音的词汇,可以轻轻地读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不要进行深入的拼音教学。这样,孩子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对拼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
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以自然、趣味的方式呈现拼音元素,如作为环境装饰的一部分或在游戏中偶尔涉及等,并不属于“小学化”行为。
总之,幼儿园对拼音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把握好度,既避免小学化倾向,又能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让幼儿自然地接触拼音,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让孩子们在充满爱与欢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家长也要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