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小学化”背景下,谈幼儿识字成了敏感的话题,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今天来谈谈我们的一点做法。
陈鹤琴先生提出,4 岁的幼儿就有识字的强烈愿望。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文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人类的遗传基因,基因具有自然表现与表达原始图形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外因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当幼儿将自身的基因充分表达后,便开始汲取外在的东西来改变自我表达。所以,幼儿有强烈的动机要识字。而处于识字敏感期的幼儿,对文字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会更高。
在幼儿园开展识字活动需要注意多方面问题:
其一,要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幼儿的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节奏,识字活动不能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可强行灌输知识。比如,不能像小学那样进行系统的识字教学,而应采用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触文字。
其二,避免小学化倾向。不设明确的识字目标,不能规定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必须认识多少字,或者必须认识哪些特定的字,识字活动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追求量化的成果。同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幼儿识字。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儿歌等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利用识字卡片进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文字;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文字,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
其三,创设丰富的识字环境。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创设识字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带有文字的图片、在玩具柜上贴上玩具名称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接触到文字,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并且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绘本、故事书等阅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关注文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识字能力。可以组织阅读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识字水平。
其四,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速度都不同,在识字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鼓励自主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识字活动。比如,有的幼儿对动物感兴趣,可以提供一些带有动物名称的识字材料;有的幼儿喜欢交通工具,可以让他们认识与交通工具相关的文字。
在幼儿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熏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椅子上贴上幼儿的名字,孩子们每天坐椅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看到自己的名字,久而久之就会对这些字产生熟悉感。
表征墙上也贴上名字,当幼儿参与各种表征活动时,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名字,会逐渐加深印象。
水杯上的名字更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文字。从认识自己的名字开始,幼儿会逐渐对好朋友的名字产生兴趣,接着认识全班小朋友的名字。
游戏材料贴上名称,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认识这些文字。
在绘本阅读时,一边看图一边认字,让幼儿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也能认识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认识文字,为早期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开展识字活动还需注重家园合作。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识字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造识字环境,如在家中的物品上贴上标签、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等。
共同促进幼儿发展,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识字活动,如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志愿者进课堂等。
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识字和早期阅读发展。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识字活动,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避免小学化倾向,创设丰富的识字环境,注重个体差异,并加强家园合作,让幼儿在文化的熏陶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快乐地开启识字与早期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