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教育过程中的师幼互动第28条里面指出: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
这个表征一出来,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十万个为什么,比如什么是表征?要不要让幼儿表征?为什么要让幼儿表征?该用什么样的表征方式等等,下面我们听听华教授是如何解答这些疑问的。
一、什么是表征
通俗地说,表征实际上就是一种替代(A象征性地代表B),2岁以后开始从直觉动作思维逐步进入形象表征思维,即能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经历过接触过或见到过的不在眼前的事物。但幼儿很难仅仅用表象和抽象符号在头脑中进行较为复杂事件的替代(运算),总是以动作、物体、行为和简单语词来替代(前运算阶段)。
幼儿思维的发展是从直觉动作思维也就是在眼前的东西,他在思考,通过动作他在进行思考。直觉动作思维到2岁以后就开始进入形象表征思维了。什么叫形象表征思维?也就是说,不在眼前的东西,在头脑当中。他也可以在头脑当中出现表象。
比如一岁多一点点,他正在拿了一个比较危险的东西在玩。成人给拿掉之后,他要哭,你马上换一样东西给他,他不会去思考不在眼前的被换掉的东西。到2岁以后不行,他要追着要不在眼前的东西,他头脑当中可以出现刚才物品的表象,他有记忆。这个东西只要是他见过的,只要他接触过的,他印象深刻的,现在不在眼前,他也可以在头脑当中出现。也能在头脑当中呈现他经历过、接触过或见到过的不在眼前的东西,头脑当中也有了表象思维。
二、幼儿是如何来表征的
但是幼儿呢?他又很难用表象和抽象符号在头脑当中进行复杂事件的替代:比如说我们写写作文,太阳怎么样,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可以怎么样。但是幼儿不行,所以他就表现出来。他用什么表现呢?他用动作,用物体,用行为或者简单的语词来替代,不在眼前的东西也能够出现。
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学前的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还没有进入到在头脑当中运算。我们怎么知道他出现了表征呢?我们可以看他行为,看他的动作。
1.在游戏中,你就可以看到,他拿一块积木假装打电话了,他头脑当中已经有电话的表象了,他接触过。(以物代物)
2.他角色扮演,他现在是一个医生,他扮演一个小医生。因为他了解,他知道医生,他接触过医生,他看过病,他头脑当中已经有了经验,他也可以把他表现出来,他用他自己的角色来代替医生,表现医生的一些动作。(角色扮演)
3.用积木搭建以个城堡,他有城堡的这个经验,概念听到过,图画书里面有过,用橡皮泥捏一个简单的结构造型。(材料塑型)
4.在纸面、墙面上画画来进行表征,他画一个太阳。当前没有看到太阳,他也可以画太阳,它可以画彩虹,只要他接触过,他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表现。(绘画表征)
5.用动作,用一个手,打来表征,或者模仿某些他见过的形象,小兔子跳、青蛙蹦等。(动作表征)
三、游戏就是支持幼儿表征
在表征的方式上对于绘画表征大家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有绘画表征,应该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多元表征等。
其实教师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就是在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征。
四、幼儿在游戏当中不是时时处处都在表征
表征是一种有目的的想象行为。在表征思维出现之前,是很难有表征行为的。因为两岁以后基本上就表征真实思维就出现或者幼儿在游戏中,他是不是时时处处都是在表征的,也不一定。
当他对陌生的材料进行特定性探究时,比如涂鸦区里面投放了什么海绵啊,投放的一种新材料的时候,它不一定先出现表征。他先探究这个材料有什么特性。这个材料可以怎么玩?这次可以怎么玩?这个时候未必他就是在表征,在想象。当他对材料熟悉以后他知道了特性道理,他开始进行多样性探究。
多样性探究是什么意思?就是我可以把它当成什么;我可以用它来干什么?这是特定的材料。现在他对这个材料特征很熟悉了以后,那我可以把它当成什么?把它当成什么来用,我可以把它替代成其他东西的时候,表征行为出现了。
综上所述,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支持幼儿游戏,就是支持幼儿进行多元表征最有效的方式。
在自主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有怀疑的,也有肯定的,我想当我们真正的实践下去之后,我们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