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看到的,你也在看;我以为我在听的你也在听;我以为我关注的也是你关注的……
以前没发现吗?以前由于儿童观教育观的局限性,什么都想教给你,即使我看见的,你没看见也没关系,因为可以教给你。就算你关注的和我关注的不一致,那也没事,因为我还是可以教给你。
我关注的是孩子观察到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合上,孩子关注的却是含羞草长尾巴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这样不教孩子不会的理念影响下,我们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幼儿,但是全面个性发展的幼儿少之又少,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就凤毛麟角了。
但因为教育观儿童观的改变,我们选择追随孩子,所以当有的孩子游戏后绘画表征不一致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指引他,而是跟着他的表征去倾听,因为每一个孩子关注的点,都是他内心想要成长与学习的关键点。
自主游戏的开展,让我们反思到以前很多做法,其实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规律。但教育都是发展的,我们一直在发现与发展中,所以不必纠结。因为,在那个以前的当下,我们也把最好的给到孩子们。
我们以为的破坏行为,只是孩子游戏中的一个情节。我们只有通过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才能理解儿童。目前,我个人认为是尝试读懂,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读不懂孩子的。
我抬眼一看,他把长颈鹿给放倒了,我讲:把它扶起来。他说:不行不行,长颈鹿要睡觉了,睡觉需要躺下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都是拟人化的,在他的认知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孩子的经验睡觉是要躺下的,所以即使是玩具也要躺下。
我突然又有种冲动,因为有动物睡觉这节活动,是不是要给孩子渗透一下。然后我又忍住了,随着认知发展,让他慢慢去发现吧。什么都告诉孩子了,好奇心就没了,好奇心没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也就减弱了。自己发现的都是惊喜,你能看见孩子眼里的光,别人教的,是被动学习,被动的时候,孩子就像录像机,好像没有生命的机器。
所以,当发现我们不一致时,先追随孩子视角,因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遵从本心的,而成人都是加了目的的。你只要追随他,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送给你。
我们小学时候都学过《画杨桃》,他真是位好先生,能够以孩子视角去看问题的好先生。如果当时的老师也不以孩子视角去看杨桃,那么,杨桃像五角星似的,并坚称别人是错误的,那我们将失去一份不一样的体验和认知。被误解的孩子也会有挫败感和不被理解的失败感。画杨桃告诉我们,自己眼睛看见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无误的,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有差别时,不要急于去反驳,要从多个角度,多个视角去思考。
接纳别人的视角,听不同的声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我们不但自己可以发声,更要允许孩子有不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