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孩子输不起,输了就哭,发脾气,赢了就哈哈大笑。
在老大和小二的成长过程中,老大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从小就表现的争强好胜,骑车骑得飞快,跑步也要跑得很快,不允许别人讲他慢,只要是竞赛,那就要争第一。
有了弟弟后,他在弟弟面前自信感满满,在体力上尤为明显。跑,他要跑第一,骑车他也要骑第一,还好,小二并没有因为哥哥总是比他强而有挫败感。相反的,他还很自信的讲,他是第二名,他跑得慢,他骑得不快。
好胜心虽然是好事,能够激励孩子不断地挑战,但同时,好胜的心过于强烈,一旦失败就陷入崩溃边缘,出现挫败的情绪不能自拔。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老大的情绪不稳定,下五子棋的时候,打牌的时候,只要输了就哭,但哭着也要再来,因为自身的好胜心在他这个年龄还驾驭不了。零起点的老大在上小学之后,尤为颓废。尽管我们一再与他谈心,但这股挫败感一直伴随着他一直到一年级的下学期,他成绩慢慢跟上来之后,才有所好转。
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铄爸的教育观有很大的关系。老大兴高采烈地找爸爸一块玩足球,嫌弃孩子不会踢,踢球的姿势不对,一下子就把孩子的积极性打击了;打羽毛球也是这个样子,握球拍的姿势不对,发球不对;孩子写的字不好看,不横平竖直的;跳绳姿势不对,太笨了,每次都把孩子批评哭,并且还不让哭……他总是这样近乎完美的要求老大,我们之间的争议多数因为孩子。在他的高压下,老大越来越叛逆,但还好,他抗挫折的能力渐渐强了,因为有一个无限接纳他的在幼儿园上班的老妈,我能接受他的平凡,所以当铄爸打击他的时候,我们两个总是在一起的,并且告诉他输了可以哭,哭过之后要有重来的勇气。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光在家里有,在幼儿园里更是有很多的小朋友,排队时候抢到最前面,甚至为了站在最前面而出现插队的现象;吃饭时候很快吃光,绘画表征时评判别的小朋友画的不好看……那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背后一定有成人的评判在里面。所以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孩子正确的面对输赢,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为某某表现的比其小朋友好,就比较,如果没有成人的评判,孩子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正是因为有了成人的加入及不当语言才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刘震云在他的书中写道: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便是输家。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
所以,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输”,比教会孩子如何“赢”要重要的多,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