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梳理自华爱华教授在安吉儿童村的讲座,内容非常多,大家可以听全文,用你的耳朵感受文字的力量,了解最前瞻的教育理念。这一篇整理的是华教授现场答疑:对于游戏后分享、一对一倾听的疑问,通过华教授的解答,大家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
这就是接下来第四部分,我没有预先准备,就想现场和大家互动。
问题一:游戏之后孩子绘画表征的并不是他所经历的游戏,绘画和表达的内容都不是幼儿刚刚经历的游戏,老师需不需要做一些引导?
华教授解答:你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啊?我刚才已经说了,我们的这个一对一倾听他的价值有各种各样,就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游戏、图画书,他观察到的、他想到的、他很多东西、、可以表达表征。但是我们是在游戏过后以后提供给他一个什么呢?记录真实的游戏过程。但是我们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表达,让他为了让他反思。但是他表达的反思的是他日常生活当中的,是他观察到的话都可以啊,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他表征啊,要他那个记录啊。让他去想啊,而且你还可以看到他的成长轨迹。因为我们是想。在游戏当中,他所做过的事情,我们想去听一听,想进一步了解我刚才观察到的,我还不太了解的事情。比如说想去听一听,但是我们了解到了什么呢?听了以后哎,我们发现小班孩子跟刚才的东西很不一样。他表现的东西哦一次、两次、三次。越来越多的接近他的游戏了,越来越多的喜欢他他原来他喜欢记录的是哪一些事情等等。你都可以发现,我们目的就是要把记录。要他表达叙事,要亲近师幼关系,每天要跟他有一个倾听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要能够从他的记录当中看到他的成长轨迹,就有很多这样的价值在里面。所以我们不一定,这是我们发现的一个特征。比如说:越小的孩子,他越倾向于游戏啊,记录的时候甚至都可能是一种游戏。他正在想象。年龄越小,越偏向小。这个叫什么,叫自发性的绘画,自发性的绘画创编他自己的故事。也可能他在记录他家里的一件事情,也可能。他是记录记录真实事件,也可能他正在创编,也可能是让我们老师更多的了解孩子。而我们不要去过多的去干涉,去引导让孩子变得被动。让孩子变得被动,被动了以后,他就烦这个记录,而让他更愿意去写,愿意去记。啊,你去看一个孩子。有一个老师跟我说,华老师这个孩子他总是不画,他就说。就讲,讲能够讲很多,我就给他记下来,他就是不画。我说:他为什么不画?他说了,我不会画。他说现在你讲的这个绘画一定是很重要的,绘画表一定很重要。那你说我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引导他去画呢?他问我这个话。你也很想知道对不对?后来我就跟他说,他不画,他就光说,你就给一张白纸,你就给他记录。但是画是重要的,因为他自己也要记录,这是重要的这件事情。你首先先反思他为什么会说我不会画。这个首先你要先反思,你有没有过在班里有些孩子画画特别好的,你把它拿出来展示、看。有没有暗示到你是会欣赏一些画的特别好的孩子的绘画表征。有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暗示?老师是喜欢这些,他自己也看到,人家画的好,他画的不好,有这么一种心理。我说你先反思有没有。接下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引导他画,而是拿出一些乱线涂鸦画的不好的,但是他也能说出来的,这样一些东西来展示。给大家看,你看他今天记录的什么事情啊,我把他的故事讲给你们听。他一看啊,这样的老师也喜欢啊。这样的老师也喜欢啊,慢慢的他也会画。然后你看他从第几天开始自己动笔了。他从第几天开始动,你不要去引导,一定要画,又变成被动。我说你先反思有没有这样,他说确实。有些孩子画的特别好,我说画画和他记录还是不一样的。画画的时候他还会装饰什么,画一个太阳,凭什么公主们画一点公主裙,裙子的花边还给它涂上颜色,这就已经是在画画了。然后你要他记录,他反而画画画的那个记录的是他口头的,而没有把他的很多的过程记录下来,只是嘴巴里讲出来的。而没有记住。而他整个的记录过程,实际上它就是画画。但是有些孩子实际上他是很会画画的,但是他为了记录他的比较也是很简单的。也是单线条,实际上你要让他画一个人,他可能个领子啊什么的,脖颈啊都能画。但是他要记录的时候,他可能就是很简单的。很简单的去记录。把他的过程记录下来。他是三下五下,他就很很快就把它记录下来了。但是你要画画的话,他还花很多的时间在那里画。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到,我刚才你们说的,现在画画绘画表征和我们绘画性的记录是两回事。一个是在他记录了,他可以有很多的符号,它可以有很多,但是你一定要去倾听,所以,你刚才说孩子他记得和他游戏的是不一样的,那你就了解了一个孩子的特点。了解了啊原来孩子这个特点啊,原来孩子,但是如果你分享啊分析啊分析他们的绘画作品的时候,你应该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有些孩子反思的很好,有些孩子记录他的方法,解决问题,记录好,你比较强调这个方面的话,那孩子他就更多的去记录了。所以有一个上次我到南溪幼儿园,有一个家长去看他们展示出来的作品。一看,哎呦,我们家的孩子画画画跟人家差远了。哗啦哗啦,我看样子给他要去一个美术班了,他们老师马上就对他进行育儿指导。他说你听听你孩子的,我们现在不是画画,你现在知道他现在在叙事,在记录记录他的构成。你我念给你听听他说了什么。非常好。老师说。所以。也要让家长理解,我们老师本身先要理解这件事情,它的主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哪。好吧,很好啊,提这个问题。
问题二:关于要不要做游戏计划后再进行游戏接着进行表征及记录?关于一对一倾听,时间不够怎么办?
华教授解答:好,这是你们自己要探索的一件事情啊。关于记录,我一直说要不要先做游戏计划,这个是哪里来的?就是我们高瞻课程里面计划工作回顾,从那个模式里面过来的,认为孩子应该是有计划的来做做一件事情。但事实上孩子人家小班,你要让他去做计划,根本就做不了的。那小班孩子他做的只能是选择,而且他的选选择什么材料,比如说他只是一个选择,而且他选择完了以后,他就后悔的会因为他并不知道,也不熟悉这个材料可以玩多久,而且玩的好玩不好玩都不知道的。所以你们就要去看。你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它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听专家说的,不是听这个专家说应该要做还是不应该做,不是这样,而是你们自己。去体验,做任何一件事情做要产生效果,做和不做,实际上孩子的游戏没有区别。比如说:你不做孩子游戏也是这样玩,你做了还是这样玩,做了以后有多少孩子是按照他的计划做,或者有多少孩子用他自己的计划去束缚了我,我用我的计划束缚了我的行为。实际上我可以我想调整的,我想另外玩的结果呢,一定要按计划做,我束缚了我自己。甚至有的老师用孩子的计划去束束缚他,束缚他孩子。实际上他是会调整。另外第三,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做计划的孩子,是不是头脑当中没有计划,这也是我们老师要了解的。比如说他昨天玩了这个,昨天玩的一半,或者昨天玩的那个,今天他仍然要玩,还要再玩这个,你去看第二天他在玩这个的时候,搭的时候是不是比昨天快。同样的东西他比昨天要快。而且在完善,在不断的完善,他头脑当中是不是也有计划。有些孩子主动的向今天上大附幼那个视频里面有的孩子昨天做的那个东西以后,他今天主动要做计划,那是另外一回事。这种事情只有大班的孩子会有。中大班这个那个尤其是只有大班少数孩子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计划。因为他昨天已经玩了,或者玩了几天以后,他今天想继续玩下去,他后面还想完善什么,还想补充一些什么的时候,他就做一个计划,尤其是在建构游戏当中比较多的,建构游戏当中,你想角色游戏的话,他肯定他不会做。做好编剧。他是边玩边那个的。那他不会去做的。所以可能有很有意思是什么?我们老师老喜欢问这个该做还是该做?我常常我到幼儿园去看他们做计划,我就开始看时间了。我就开始看时间计划用掉了孩子多长游戏时间。因为游戏过程本身的体验。对孩子的经验积累,对孩子的那个操作,动手操作体验积,只有多少时间了。只剩了多少时间,我常常会做这。就去看,然后看小班有多少个,按照自己计划,中班有多少,按照自己计划,这是第一。
第二,我还专门研究了到小班。到现场,因为最容易计划的是搭建。我就到那个积木现场问小班,你想我当什么呀?他说我要搭个飞机,或者我要搭个什么,这是刚刚一开始。过了几分钟,我说你在搭什么呀?已经不是他刚才说的了。再过几分钟,再过去又变了。又变了,因为他想好是要这样做,但是这个积木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还有很多东西都在操作过程当中不断调整的。到了中班,到了大班,就是一开始想做的事情跟后面最后结果是一致的,是越来越高的。频率是越来越高的。对了以后,也说明什么呢?大班的孩子头脑当中已经有计划,我从来没所所以当你们有这样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你们都要思考一下。它的意义和价值而实际上的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实际产生的效果是怎样的。所以我呢我觉得。这个很多东西你们自己。不一定啊,上面说要计划,这个专家说要计划这句话,应该你们以后越来越要有自己的定力。我们认为,我们通过观察认为:因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是实践当中产生问题而去进行探究的教师。这样才能产生自己的定力。不要说这个专家怎么说,那个专家怎么说。而我们自己离孩子最近,你知道专家离孩子是最远的。你们天天跟孩子在打交道。我们离孩子很远。所以很多老师提出很多问题,我就把问题抛回去。华老师用彩笔好,还是用几号、一种颜色的笔好。抛给我了。我怎么知道?我说。我说我可以告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先去看看,哪些孩子是用单色笔的?哪些孩子是用彩色笔的,而用彩色笔的孩子都是在干什么?是在画画还是在记录?啊,用单色比的是多少,但是不绝对不绝对。然后如果是多数孩子用彩色笔在画画了,他又涂色了,又怎么了?要画画了,他用多长时间啊,他用多长时间,而他我说最后你给我一个答案。我常常是,然后你们有自己的思考,你们做的不管对还是错,你们自己时间长了,自己就验证。但是都是有自己想法,不要说这个专家怎么说,那个专家怎么说。因为这个专家告诉我应该这样,我就告诉你的要去研究。我现在告诉你,因为问我这个问题的太多了,我也告诉你,我看到的孩子,你要反思的是,孩子用这个计划有没有用自己的计划来约束这个束缚自己。结果使孩子的创意没有了。游戏当中孩子自己的需要难以满足了,老师有没有拿着他的计划去让他那个,而孩子没有计划的话,有没有计划性越来越强的,像这样的一些东西,你们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义。幼儿园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这就是,也就这是你提的计划的问题。
第二个是时间问题。对吧,一对一倾听的时间问题啊,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那么这个各个幼儿园。好。认为重要他就会做得多。认为不重要他就会做的少,有的认为重要。但是他觉得我时间不够。那么你我先告诉你。我有的时候说这件事情肯定很重要,很重要,你没有时间,你一天听三个来过吧,他说一天是听三个,我是完全可以的。我说一天三个,你你五天就15个,两个老师就30个被你们听过了,但是你要有记录,你要有记录。哪些是听过的,哪些是没听过,没听过的,你要有记录,有一些老师是在游戏当中,连续观察他,连续去倾听他。是老师的需要想去听他,所以听得多。然后还有一些孩子被忽略了,忽略了你以后也要要补偿,就是你要有这个。他说我说两个老师,就每一个老每一个孩子都被老师关注了。当老师尝到甜头了。老师发现这件事情太有价值了。老师觉得跟孩子在一起太开心了,太那个了,老师就会增加频率,增加频率就没有时间了,增加频率老师就会做减法,就是幼儿园里哪些事情是没有必要的做形式主义的。现在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下来,就是让老师要减去形式主义的无用功。哪些是形式主义的,哪些是这个就做给上面看的,为了做给评价,看的,像我们上海取消了分等评级。现在我们处长说了没有分等评级了,不要求你那个了,对吧?这个所以就很多,就变成老师自觉的行为了。所以你就去看我的幼儿园,原来一个一天我只记两个,后来我变成三个了。后来我变成后来我就去掉了什么。哎呀,我越听越那个我有意识的去倾听这个孩子了,那就就不一样了。有调整课程了有的,你听出味道来了,尝到甜头了,那么你就会越来越多的去倾听孩子了。
问题三:一对一倾听重要还是游戏后分享重要?怎么去权衡?
教师提出:我个人认为一对一倾听很重要啊,那么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的需要。比如说我们在倾听一对一倾听记录的时候,我们来不及时间,就刚才那老师讲的来不及时间的时候记一部分,还是比如说是不记的。那一部分孩子他其实很很想说呀,因为我没记我没记。那么我们在这个带班的过程中,那就是能够尽量的加快速度,把每一个孩子都进行倾听。然后也是对孩子的一些,如果你有这个时间你都听,然后都听,那么下一步就是倾听结束以后有一个集体的分享。那么就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在这个呃权衡这个时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两个事情是一个一倾听我们稍微的比如说增加个五分钟,我就把这几个我记完了。然后我前面分享缩短我十分钟,那就是这个是我们老师是有争议的,就是说觉得倾听比分享更重要。那有一部分老师说呃分享比前面的倾听更重要。那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权衡上,想听听华老师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你们老师特别好,因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见观点?因为有的分享。分享的质量不高,他就觉得倾听很有意义。他每一个孩子倾听这个分享的那个质量不高,他就觉得好像你少一点时间,短一点时间。有的有的老师的分享,你今天玩了什么叫这孩子,其他孩子们有不要听那什么,这个分享本身是很有价值,这是第一。第二,有的幼儿园把这个游戏分享就当成生成教学的。当成生成教学的很有价值的啊很有。但是呢这样的一个东西呢,可以长可以短的,没有固定时间的,可长可短的。比如说一个老师,他今天分享的是这个,几个孩子,几个孩子在沙池里面踩的那个脚印个孩子在那里踩脚印,几个孩子才能够才能够脚印,结果老师就就突然想到他要生成一堂课他,要分享这个脚印的问题,然后他就把这个脚印拍下来,把这几个孩子的脚鞋子烘干净的鞋底也拍了照片。拍了照片。拍了照片以后,他就去分享:集体分享。孩子是三四个孩子,但是他这个有作为生成教学来的。分享面面向是面向集体的。问孩子说,这里面你们看看这几双鞋,这里面他放了好多鞋子嘛,好多鞋子拍了嘛。类似这些脚印跟哪双鞋子是对应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要想分享的内容。第二个要分享的内容,你们看看。猜猜这里面有几个人?这里面有几个人的脚印。孩子就开始数,那么他就脑子里想数数也在里面了,就开始数脚印。那么有孩子呢就几个分享的孩子呢,他认为我30 30个不对呀。我们只有几个孩子呀,他就想到他说不对的,他说两只脚印才算一个人,两只脚印才算一个人。好,两只脚印才算一个人。那么也就是说几个脚印和几个人的脚印不是一回事。当他们数两个脚印的时候,两个脚印是一个人的时候,这样去数的时候又有孩子提出。不对,要两只一样的脚印才算一个人。两只一样的脚印才算一个人。比如说:几个问题啊,就提出提出了那个。然后又又有那个脚印的那个这个为什么会有脚印?他就说了,干的地方就不会有脚印了,湿的沙子里面就会有脚印。有孩子就是说不对的地方,水泥地,你如果鞋子湿的也会有脚印等等等等。讨论大概。时间不长的就结束。那他认为就这不像我们集体教育,他一定要承担多少时间。他有的内容他就是很简短很简短,他就是达到一个思维共享,就是思维大家分享他们的思维,思维碰撞,就不同意他的,不同意他的就结束了。所以我们没有规定这个时间可以长,也可以可一定要多长分享游戏,你有的你就为了口手一直点数做出总数给小班孩子这个高楼到底有多少,手口一致数,看看有几种数法,有多少孩子。那也有的时候也是很短的。那有的时候讨论的是比较问题比较深的,他的时间就长一点。所以你们的老师为什么说这个价值大,那个价值大,两个价值都大的?应该说问题是哪个质量高。比如他分享的质量不高。他就认为。可能分享的那个不如那个一对一更。更有价值,有的分享的时间就是很长。再不行,我放到下面去。再不行,我有的拿到那个什么时候去分享。对吧有的老师甚至于他还想备一下课,我第二天再拿来分享,因为图片什么都有了。对,我们这里就是也也会出现一些,比如说呃有些说小班孩子,他有可能今天游戏玩了,等一会儿再来分享就忘记了。那我也有些老师会认为说先倾听了解一下孩子他房价他的情况下,青青是大家刚刚发生的,可能记忆会比较深一点。那么有图片,有视频,下午或者明天,那不是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师分享实际上已经在游戏当中已经捕捉好捕捉好点了。捕捉好点以后,他很想,但是他还不太能够判断。他还想听听参加这个游戏的孩子,他就会去听这两个孩子。一对一倾听,然后来分享他心里有个数。但是面向是面向所有的孩子,面向比如说大组的孩子,一大组的孩子,面向他只是去倾听,而不是所有的都要听完啊。等听完了以后再去捕捉,实际上他捕捉设计在游戏现场已经验捕捉好了。捕捉好了以后,比如说他还想了解玩这个游戏的孩子的一些想法,那么他就先去听一听这些孩子,就这两个孩子或者这几个孩子还没看懂他的有些行为。那么他稍微听一下,也不是说所有的孩子听完了啊,我们再来捕捉每个有价值来分享。而分享涉及到老师的现场已经捕捉好了。对小班孩子来说,会不会忘记?实际上你想的刚才那个脚印的事情是中班,还是当然你想你哪怕过一周来分享,都没关系。我们预设的集体教学呢。都是孩子没经历过的。我们不是拿出来那个呢,我们是面向所有的孩子,所以分享本身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啊。今天我们没有我们聚焦在一个一对一倾听上了,没有聚焦在分享的问题上。啊,聚焦在分享问题,我们还可以拿出一些好的分享的案例,好吧。来,所以都没有固定的就是你们的老师的判断肯定是跟他自己的经验经历是有关系。好,谢谢华老师,明白,谢谢啊。
以上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禁止商业使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