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到某公办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安排了一堂以乐高拼搭为主题的公开课供我们观摩。
结束以后没有现场交流,但我有些观察与感受。
上个学期,我也带学生去这个幼儿园见习,当时园方安排了公开课,据说是应我们学院要求安排的。
我不喜欢公开课,我和学生都发现,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许多老师要上好几遍。比较好的情况是,他会用不同的小孩来上,糟糕的是,很有可能会用同一批小孩。重复一个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体验。
还有,即便是用从没上过的孩子来上公开课,但因为是做好了设计,很多时候老师的提问就会导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会想尽办法引导孩子往某个方向走,过程中如果出现让老师意想不到的反应,很难真正倾听并回应孩子,也几乎不会改变原本的课程设计。
大部分公开课都是为了展示老师的执教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老师确实展示了自己。
教学,如果是展示老师的话,就和“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形成了矛盾。
不过,我虽批评公开课,但对比之下,幼儿园里好的公开课,老师尊重、看见儿童的程度还是能体现的,至少比基础教育段好。
我曾观摩过一堂小学公开课,孩子们正襟危坐,已经非常懂得该如何在那样的场合表现了。有个男孩,被老师事先放在抽屉里的绘本吸引,忍不住几次想翻,在我看来实在可爱,但他却因此被老师当众点名好几次。只因课程有步骤,时候没到提前“剧透”,包袱就不灵了……
…………………………………………………
这次幼儿园有一个很暖心的考虑,就是没有像上次那样让带班老师来执教,减轻了一线老师的负担。因为老师们已经够累了。
幼儿园新增了绘本室、乐高室等功能教室,设置了专门的老师岗,所以这次就让负责乐高教室的老师来执教。
执教老师为人谦和,富有经验,善于鼓励孩子。结束后的交谈中,也听到她对儿童很多好的观察与理解,是个很不错的老师。
她给每两个孩子准备了一些要用的乐高件,这节课的目标是教会孩子们搭游乐场里的海盗船,有图片展示,她简单讲解结构,然后让孩子们动手。
孩子们有乐高,有老师的讲解与鼓励,动手拼搭,展示成果,大体上是开心的。
(海盗船示范图片)
但就这堂乐高课而言,我还是有很多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忍不住想,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都想支持儿童发展,那我们认为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知识、技能?还是创造力?
老师显然认为儿童喜欢玩乐高玩具,要熟悉乐高玩具的不同功能,用基本的拼搭方式去实现它,学会了某种结构之后会有助于孩子们提高拼搭水平……
现场,那些中班的孩子,就已经非常熟悉复杂的部件及名称,熟悉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听上去看上去都觉得孩子们好厉害。
但我坐在底下却感觉复杂,有一种负担很重的感觉。
我在想,如果我是个中班的孩子,我想要什么?
我家里很多小颗粒乐高,我叹服乐高设计者以及乐高大师,他们利用那些最基础的小方块创造出许多独一无二的作品。
其实我们从小都玩积木,最简单的积木,正方体、长方体、半圆,随心所欲搭建,无论是场景还是造型还是别的什么,那种创造的乐趣是积木最迷人的魅力。
而通过这个公开课,以及乐高教室里的那些图例,我大概能理解,老师觉得拼搭技巧很重要,需要教,孩子们才会拼。
也就是说,世界上最一流的玩具到了我们这里,仍然是为了教育孩子。
现场的孩子一开始就被限制了选择,因为积木都是事先配好的。也被限制了拼搭的方向,就是搭海盗船。过程当中,也几乎没有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确实是教与学,而不是游戏,哪怕玩的是玩具。
还有,孩子们能很自然回答三角形最稳定。我非常想知道“三角形最稳定”这个定理,孩子们是哪来的经验?他们怎么能够知道三角形比正方形长方形或者是别的形状稳定?
我还想,作为一个人,幼儿园中班时就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或者他初中才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这除了证明他获得了一个几何知识之外,对于他的思维发展有什么真正的影响?
我也忍不住想,如果我来上跟乐高有关的课,我会怎么做?
我想给孩子们提供足够丰富的材料,让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自由拿取。
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这些积木,讨论拼搭的可能性。
当我想实现一个具体的拼搭目标时,比如海盗船,我和孩子都会觉得一定很有意思,然后我会很想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去拼搭。
不管是搭出形似的船,还是搭出完全出乎意料的“船”,我都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我知道孩子们非常有创造力。
以及,我观察到,儿童玩乐高拼搭时,往往是开始无目的,全情投入,在玩的过程中,创意就会显现,且源源不断……
他们是真正的乐高大师,我得向他们学习。
(生活中孩子们随手搭的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