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南昌市红谷滩龙岗幼儿园
时间:2023年4月18日,星期二
上午9点-9点半,小二班,李梦甜老师分享《小金鱼逃走了》
上午9点半-11点,会议室,教师共读研讨《小金鱼逃走了》
参与人员:
豫章师范学院潘多灵、龙岗幼儿园园长艾剑云、保教主任余雯雯、保教副主任熊小燕、小二班李梦甜、小一班胡冀赟老师、小三班徐璇老师、中一班涂磊老师、中三班王子樱老师、大二班于田田老师、实习老师丁嘉星
前情:
疫情前,龙岗幼儿园安排不同的老师做阅读分享,曾邀请我去观摩。本学期,她们又邀请我去。我发现,学前教育背景出身的老师,面对绘本阅读的许多困惑,与教育背景带来的惯性思维有关,也与她们曾接受的其他绘本阅读的培训有关。
龙岗幼儿园的自主游戏改革做得很好,所以在绘本阅读上老师们自己有反思,只是不那么坚定,也确实有困难。
因为老师们曾提出阅读教学要写教案,其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我提出的绘本阅读的理念有许多冲突,因此我提供了新的教案写作模式。希望能帮助一线的老师们解开困惑。
我们先就绘本分享过程做了探讨,很有意思。探讨之后,我做了分享,将会分段整理出来。
潘多灵:
上次我说,阅读活动的教案可以那样写,所以这一次,我自己写了一个,今天分享一下。我们把写教案当成一个老师阅读过程的真实记录。
我本身很喜欢五味太郎,我非常欣赏的一个做艺术的同学,他曾经对我说过,五味太郎是顶级的艺术家。他特别推崇五味太郎的《小牛的春天》,但说实话,他当时(几年前)跟我讲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信服五味太郎是顶级的。
我非常喜欢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没有看别人解析的时候我读安东尼?布朗,就会觉得“哇,好酷”!现在,我能够说出他好在哪里,有趣在哪里,但我看五味太郎,很长的时间里都有困惑,就是为什么我这个朋友说他在艺术上是顶级的?
李老师选了这个绘本,所以我也在认真阅读,我想,我能够怎样更好地理解它呢?
一、活动目的
我写的教案,第一个“活动目的”就是——阅读五味太郎的《小金鱼逃走了》。阅读的目的就是阅读这本书本身,不需要再写什么五大领域作用。
如果不想活动目的太单薄,就写下与作者作品相关的信息。比如我写下了:天才、鬼才,30岁开始绘本创作,出版了400多册作品,被称之为点子大王。45年出生于东京。
45年生,那现在还在世,等于说是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这很重要。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是独立创作的。很多绘本有不同的文图作者,但是五味太郎,自己写故事,自己画画。
二、活动准备
第二项“活动准备”的部分,我写下了我的阅读笔记。
我读到一篇推文,叫做《绘本名家鉴定|五味太郎,让生活更有趣一点》,我做了摘抄。我也建议大家在活动准备部分就做摘抄。哪怕只抄文章或书名就可以,以记录你看过。原文也可以摘录,没有字数限制,觉得特别有启发的,想写下来的就写,这个部分是和每个人的阅读感受相关的。阅读相关文章,能很好帮助我们进行思考。
我的摘录及思考:
1.这个文章里提到五味太郎的“环衬”设计。
我因此想到一个问题。上一次老师在对孩子讲绘本的时候,有表述说“环衬页上……”,当时我就在思考,如果我面对小班的孩子讲绘本,要不要说这是封面,这是环衬页,这是书名页?如果说了,有什么问题?
对大班的孩子来说,说环衬页,没有问题。但是对小班的孩子,这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小班的这个思维阶段,我们接触下来,他们非常天真浪漫,所以我们是想造成这样一个效果,即带他们进入了一个有趣神奇的故事,还是非常清晰地告诉他,我们今天读的只是一本书?这个是有差别的。
我告诉你,今天我读的是这本书,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很现实的一个思考。哦,这是一本书,这是谁谁谁写的书。还是说,今天我给你们讲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然后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完全相信真有这个故事,真有这个人等等,不同的处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既然是小班,要不我们就还是尽可能营造出“今天有一个好玩的故事”,淡化“今天读这一本书”这种客观的现实的效果。
2.我读的这篇推文里介绍说,五味太郎的画是用平面的彩色墨水画出来的,充满稚气,很单纯,像小朋友画出来的东西一样。还提到他在市场上是非常受欢迎的,被欧美和日本市场接纳,说明他有非常先进的一个观念,就是他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视角。
老师们通过这样的推文能积累一些相关知识,以加深你对图画艺术的理解,提高细读的意识,增加鉴赏的经验。
说到儿童视角,我就对自己提问,能不能说得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视角,能不能说清楚五味太郎的画是如何体现儿童视角的?
3.李老师你刚刚说这个故事里的文字很少。
这篇推文介绍说“他避免了单调重复的乏味感”,所以我们思考,非常简单的语言的美感在哪里,或者说重复等不等于乏味?我们能不能从简单的语言当中看出变化?读出趣味?
4.还有就是文中说留白,说得很好——“留白,表现距离,其实是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因为它是一只小金鱼嘛,它要跑过这么多的房间,它这个路程可是非常艰难的,对吧?如果是放在逃跑和躲藏这样的心理视角上来说,真可叫惊心动魄,可是如果不能以这种心态进入这个角色,你就不会有惊心动魄的这种体验吧?
所以,怎么去体会这个留白,体会这个空间,这是需要琢磨的。
5.乐趣与教学
五味太郎自己说过:“孩子都生活在游戏的世界里,一个充满了笑话、游戏和过家家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们眼睛愉快,嘴巴愉快,耳朵愉快,小手愉快,而绘本就有这样的世界,特别契合”。
我们上次不是说嘛,乐趣是不需要教的,乐趣,直接分享就行了。因为那个东西实在太简单了。对幼儿来说,就是这几句话,就是“眼睛愉快,嘴巴愉快,耳朵愉快,小手愉快”,听啊、闻啊,看啊,摸呀,那是人的本能,最直接的。刚才李老师说她省掉了很多的提问,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你一提问,孩子就需要思考,一思考,那种最直接的东西可能就不见了,或者是阻碍了它的发生。所以遇到五味太郎的绘本,不应该有太多你们以前常用的那种知识性的提问。
五味太郎自己写了教育随笔,我今天带来了,你看书名——《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孩子不爱学,大人有问题》。
通过这个书名,你就可以信服,为什么他被称为鬼才或者点子大王,或者是离经叛道的人。他就是很笃定地说孩子没问题,是大人有问题。然后我就觉得很讽刺,这样一个主张的人创作出一系列的绘本,而我们用这个绘本对孩子施以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是不是会让五味太郎本人非常生气?
他说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都是成年人处置不当导致的。
他说:“在我看来,大人们其实并没有好好读书,却拼命让孩子读书,我觉得这有问题。我希望法律能够规定所有国民都平等地享有一个权利,有在不想被教的时候不被教的权利。”
比如今天这个绘本,你觉得这个绘本挺有趣,你就把它分享给孩子,共读这本书,这是一种愉快的分享。但是如果你把它变成是一种教学。——你们原本的教案,我看到是叫“绘本课”,绘本课,绘本教学,就是说我教你嘛,但是五味太郎本人,他自己这样说的,“人应该有不想被教的时候不被教的权利”。
我们来反思绘本阅读这件事。我可以这样说,南昌、江西,近几年来幼儿园都在做绘本阅读。但是十年以后这些孩子以及这些做绘本阅读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是不是真的爱阅读,我要打个问号。
是哪里出了问题,使得我们这么用力做阅读?我们是不是最终还是把它变成是教学,没有让人真正喜欢上阅读!
这是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真的,幼儿园很重视,然后大家都很重视,但还是有哪个地方是处理不当的。
我最近和几个儿童阅读领域的研究者一起在微信上共读这本书——《儿童文学的乐趣》,其中一位永光老师,他就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我们这么用力在做阅读,但是一旦我们摆脱了绘本,进入纯文字的领域,仍然有多少的孩子是真的喜欢阅读呢?”
同理,一旦我们不是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在做阅读,我们作为自己,又有多少成年人是真心喜欢阅读呢?如果没有实现真的爱阅读,那一定是我们做阅读这件事情做错了,做得不对。
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
今天李老师的分享是比较放松的,至少我听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上一次两位老师分享时是不是都满头大汗?
你满头大汗,你的那种紧张就会传递到下面去,你很用力,底下的听众也会感受得到。你设计许多环节,想要一一实现。你希望孩子的反应是热烈的,所以简单的提问也带有某种语调,孩子也被影响着要有饱满的情绪。
上一次和我一起来的大学生,回去之后提了个反思,我觉得非常棒。
她们回去后在宿舍里讨论上次的绘本阅读活动,首先,和许多幼儿园比起来,她们觉得已经很好了,因为老师们专门来做阅读这件事。接着,一个同学提出疑问,说“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非常辛苦,让他们每天保持那样的热情去面对孩子是很难的事”,她们的意思是,因为潘潘老师和园长在,特意设置这个活动,就像“公开课”一样,老师会为了给领导呈现一个好的效果去设计,所以看到的并不是每天看到的常态。
学生们的意思是如果一个老师讲一个绘本故事要这么用劲,费这么多力,讲完了之后会感觉很累,想要休息。阅读,如果成为了很用力的一件事情,那么讲绘本就成为了一种负担。自然状态下,未必还会喜欢讲绘本故事。
老师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说你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情,那么认真地来磨这堂课,磨完这堂课之后,你会从中感觉到非常大的乐趣吗?会想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坚持这么做吗?不会的。只有你觉得是非常轻松地做了分享,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是享受的,你才会持续性地读,所以我那个学生说,幼儿园老师如果都是这么辛苦讲绘本的话,最终可能不会真的喜欢讲绘本这件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
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每次上绘本课都是专门这么去做。然后像上一次一些问题那样,大声且严肃回答是不是、喜不喜欢、为什么……学前阶段的孩子可能还会有热情,但到了小学,中学,他们对阅读的热情会不会持续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观察一下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喜欢阅读的状态。
我家里有非常多绘本。我家的小朋友在学校里成绩不是很好的,作文也曾经被人说看不上,但是像今天早上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状态。她起床了,跟我聊天,然后我在读书。我看到了五味太郎的一段话,分享给她,她笑翻了,说快点转给她,她要发qq空间。然后,她也分享了一个很幽默的小图给我,我也笑翻了。这以后,离她出门还有一段空档,她就拿着哈利波特在沙发上非常舒服地在看。我们平时会随机讨论,赫敏为什么喜欢罗恩而不是哈利波特,她会说她最喜欢海格……那是非常自然的一个阅读状态,轻松自在。
所以我们保持这个反思,好不好?就是我们做阅读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阅读这件事,如果你没有真的喜欢,问题出在哪里。现在,不要太用力!
6.绘本的图画
接着说活动准备部分。我还翻了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里面推荐了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我知道,幼儿园包括家长,挺喜欢用《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中三班王子樱老师:没有人不知道这本书。)
对,但是呢,大家都会添加上很多的教育目标在里面。彭懿这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五味太郎不太追求把画面画得很相似,而是画出脑子里面类似的东西,这给我们欣赏绘本提供了一种对比。有的画家,比如林明子(《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林明子就说如果她想画一个画,她就要到街上去看,拍照,然后把画画得接近现实,细节越像越对。宫崎骏的动画片也很追求这个。但是五味太郎就说,我不是那样画画的,我就是脑子里想金鱼是什么样子就画什么样子。
所以他的作品是不是没有那么多生活场景的细节,它非常单纯。比如说这一页就非常单纯,花盆,它的空间背景全都隐去了,就是花。这个花呢,你一眼看出是花,但是它又不是按真实植物的样子去画的。五味太郎本人,他就是这样说的,他不追求把画面画得非常像,而是经过了他自己的创造。
三、提问
教案的第三个部分,我觉得应该写“提问”,首先是对我们自己提问。
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1.第一个问题,五味太郎的绘画风格被称之为“稚拙”,成年人能不能理解“稚拙”的艺术性?成人能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气的艺术,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能不能获得阅读乐趣?这是第一个问题。
2.第二个问题,儿童画的“稚拙”和艺术家笔下的“稚拙”有什么差别?
我们经常在儿童画那里感觉到,哇,这真的一看就是儿童画的。很天真,很直接,也很有意思,我们又接触到像五味太郎、柯薇塔这样的绘本作家,他们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画出了和儿童一样的画,这两种“拙稚”有什么差别?
3.第三个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就是,用力的阅读能不能持久?就像是我家有个琴童,在学钢琴。我有听说,有的孩子钢琴过了十级之后,再也不碰琴了。曾经可是一天一天花时间去弹琴的孩子,最终没有喜欢上钢琴。问题出在哪里?
(小一班胡冀赟老师:就跟作业一样,是挺重要,但做多了就不喜欢。小三班徐璇老师:本来一开始还有兴趣,但是太多强迫性的作业,天天写,就很烦躁,就不想再做了。)
我们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在学校里读了很多的书,可是最终呢,许多人不得不坦诚地说,我就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安静下来,我就是不想读书。
所以,最后,在很多人那里,高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摆脱高考,上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当老师的目的仅仅就是拿到这份工资。最终,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所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现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非常用力做教育,做学前教育,用力到我们每个人都很疲劳,但是这个用力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用到了点子上?
4.我的第四个问题,是我自己想要再去学习艺术史上有关“拙稚之美”的讨论,包括了解日本艺术的历史,我想去找艺术史方面的书再深入阅读。
接下来,“提问”里需要写面对儿童的问题。
准备过程中,我设想,如果是和小朋友一起读《小金鱼逃走了》,我就会自然发问,小金鱼为什么要逃走,它要逃到哪里去?我想这两个问题可以贯穿整个故事,带着这个问题可以一直思考。
面对自己提出三个问题,设计一到两个给孩子的问题。然后具体过程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去做,具体环节的部分觉得有必要就写一下。实施的部分就不用。不需要写你们曾经的那种提问回答那样的,那样的先设的痕迹太重了,而且现场很可能不是那样的。
四、活动反思
这些部分写完以后,要留白,即活动反思。这个等活动结束以后来写。
因为现场一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师幼互动良好基础上,孩子们有许多真实的反应,能成为我们了解孩子的依据。
你以为孩子们不懂的,结果孩子们有很多经验。你没有想到的问题,孩子们想到并提出了。面对突发的情况,有你一时没有回应的,或回应得不够好的。以及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阅读分享,再次阅读一定又会有新的体会,都可以记录下来。这个部分非常有价值。
包括你针对阅读过程,想到后续再找什么绘本故事分享给孩子,或者在自主游戏中提供什么新的支持以回应孩子们的兴趣,都很值得设计准备。
这样一个结构的绘本阅读教案,对老师本人来说是很真实的阅读记录,很有价值。老师们可以尝试一下。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我对《小金鱼逃走了》艺术性的欣赏体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