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受困于语言,我们时常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


受困于语言,我们连“自己”是什么,都很难明白。


有什么办法,能突破我们所知的语言,把握自己?



出新幼儿园实践日志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


     第二个星期开始,我抛开了“我觉得好”的故事,去寻找孩子们需要的故事。

     我选择了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这个故事来自挪威,口耳相传,被老百姓讲述了几个世纪。19世纪中期,受格林兄弟的影响,两个挪威人将这个故事记录整理出来,美国绘本大师玛夏·布朗为此创作了绘本。蒲蒲兰引进出版后,中国的读者也读到了它。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山羊,名字都叫嘎啦嘎啦。他们都想让自己长胖一点,于是打算到山坡上去吃草。路上,他们必须经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桥,桥下却住着一个可怕的山怪,眼睛像盘子一样大,鼻子有拨火棍那么长。


      成年人非常熟悉这样的开场,典型的“故事”。一个遥远的非现实的世界,故事的主角要离开家。一离开家,他们就受到限制,遇到挑战。这个挑战往往非常巨大,因为有可能被“吞食”。

     因为可能被吞食,所以故事一出现山怪,四岁的王一菲就很紧张地问:“那个山怪是真的吗?”祝龚衣更是直接从第一排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悄悄地往后排走,教室里有个大柱子,她躲在柱子后面,探着头听。

     故事的主角害怕吗?我们觉得山羊们应该害怕。因为文字描述了山怪的可怕,图画又用具象的方式直接呈现了山怪的可怕。

     但所有的民间故事里,主角们都没有打算留在家里,他们一定要过桥。在用语言讲述故事的年代,那是一种无知无畏。当图画介入,因为提前展示了危险,所以,“离家”的同时,仿佛小羊们已做好了准备。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最小的山羊嘎啦嘎啦最先走上桥,“吱呀,吱呀,吱呀!”
     “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得吱呀吱呀响?”山怪吼叫着。
     “咩,是我,那只最小的山羊嘎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小山羊小声地回答。
      “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怪说。

     故事讲到这,我一般都会问,如果你是那只小山羊,你会怎么办?
    许多成年人下意识回答:“快跑!”而后又感到有些难为情,因为成年人早已知道“逃跑无用”。
     孩子们不知道“逃跑无用”,他们是真的想要逃跑。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啊,求你别吃我,我太小了。过一会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他的个头可比我大多啦。”小山羊回答。
      “那好,你快滚吧!”山怪说。

     为自己的“逃跑”感到羞愧的成年人听到这个回答会忍不住笑起来,大部分人如释重负,觉得小山羊既勇敢又聪明,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也有许多人冷静一想,觉得这很狡诈甚至不厚道,但除此之外,又找不出更好的办法。
     孩子们呢,在紧张中获得了暂时的安慰。




      过了一会,第二只山羊走上了桥,“嘎吱!嘎吱!嘎吱!”
     “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得嘎吱嘎吱响?”山怪吼叫着。
     “咩,我是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第二只山羊大声地回答。
      “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怪说。

     这是成年人熟悉的故事模式——反复。第一只山羊存在的意义在于会有第二只,也一定会有第三只。大多数情况下,也仅有三只。
     我们知道民间故事特别喜欢“三”,也熟悉类似的反复。所有的成年人,只要听一遍这个故事,就能转述给孩子们,且终身难忘。这是老百姓创造的叙事技巧,也是民间故事得以口耳相传的秘密之一。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啊,你别吃我,等一会大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他的个头可比我大多啦。”

     “那好,你快滚吧!”山怪说。


      孩子们依旧很紧张,他们看着图画,为第二只山羊支招,“快跑过去!”他们本能地想着解决这只山羊遇到的问题。他们充满善意。

      成年人呢,依旧想不出更好的答案。


       就在这个时候,大山羊嘎啦嘎啦过来了,“吱-吱-嘎!吱-吱-嘎!吱-吱-嘎!” 他实在太重了,桥发出巨大的响声,简直要断了。
      “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得吱吱嘎嘎响?”山怪吼叫着。
      “是我!大山羊嘎啦嘎啦!”他的嗓音又粗又响。
       “好,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怪大声吼叫。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反复的技巧在持续起作用,但“反复”中有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显”,是因为其实每一次的反复都有变化。但成年读者阅读故事,往往只关注情节,用一种猎奇的心理阅读,因此感受不到那些细微的变化。
       故事是故事,我们是我们,我们站在故事以外,用我们的理性智识、逻辑思维冷静地去听、欣赏、分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民间故事需要被故事人用丰富的语气讲述出来,每一次讲述都需要抓住现场听者的心,听者能感受到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微妙联系。现在,有了书籍,成年人只要静静地获取文字符号的意义就行了。
       好在,还有孩子,孩子们需要我们读出故事。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发现那些细微变化的妙处。
       我认为,那些细微的变化,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对幼儿来说,那才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意义。
       例如,三只山羊上桥的声音,从吱呀,到嘎吱,到吱吱嘎。
       例如,三只山羊回答山怪的声音,从小声,到大声,到“他的嗓音又粗又壮”。
       例如,他们的回答,从“咩,是我,那只最小的山羊”,到“咩,我是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到“是我!大山羊嘎啦嘎啦!”;从“求你别吃我”,到“你别吃我”,到“好啊,来吧!”
       这是一个先有文本,再有画面的故事,所以,绘本作家用图画支持了文字的讲述,文字与图画一起,使故事的情节于反复中有递进。
       递进的是什么呢?


       曾经有个叫杨宏博的小男孩,中班,因为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所以个性活泼开朗,充满好奇心,也喜欢冒险。听到大山羊上桥这里,他蹭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握拳,做搏击状……他显然已经准备好要和山怪打一架了。
       这是孩子们的答案,不是成年人理性思考的结果,是沉浸于故事中的孩子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赋予他勇气和力量的,就是那些细微的变化。
       所以,当我第三次问,如果你是大山羊,你会怎么办的时候,成年人依旧不知所措,孩子们却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冲过去,打败它!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好啊,来吧!我有两把弯刀,正好刺穿你的眼睛,我还有两个巨大的石锤,正好把你砸成碎片。”
      大山羊说完,向山怪猛扑过去,用犄角刺穿了山怪的眼睛,再用蹄子把山怪撕成一片一片,最后又狠狠地把他踢进河里。然后,大山羊也爬上了山坡。

     成年人恐怕不能充分体会这个高潮的激动人心。而像杨宏博那样的孩子,随着这些语言手舞足蹈、拳打脚踢,快意地打败了“山怪”。故事过程中的恐惧与害怕,在这一刻都被击溃了。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战胜”的快乐中。
     故事一开始,山羊们是因为想要到对面山头吃草才离开了家。故事的结尾,他们都爬上了山坡。像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这是个美好的结局。
     成年人喜欢美好的结局,又抱怨这些美好结局欺骗了自己,因为长大之后的我们,困囿于对结局的追问,已经不懂得去追寻过程的意义。
     回头看,整个故事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危险。恐惧、害怕、逃避、鼓起勇气战斗……是不是非常真实。

      是的,因为非常真实,所以孩子们从故事中看见了“自己”。
      故事讲完以后,我问小2班的孩子,你们最喜欢哪只山羊。大部分的孩子说喜欢大山羊,因为他很厉害,因为他很强壮。嘈杂声中,小男孩刘川在另一只小手的帮助下,伸出三个手指,确凿地回答:“我喜欢小山羊,因为我就是小的,我只有三岁!”

     
      每次讲完故事,我都会问,为什么三只山羊都叫嘎啦嘎啦?
      故事很快就能讲完,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潘潘读绘本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