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于语言,我们时常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
受困于语言,我们连“自己”是什么,都很难明白。
有什么办法,能突破我们所知的语言,把握自己?
出新幼儿园实践日志
(六)“我就是小山羊”——故事里的“自己”
第二个星期开始,我抛开了“我觉得好”的故事,去寻找孩子们需要的故事。
我选择了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这个故事来自挪威,口耳相传,被老百姓讲述了几个世纪。19世纪中期,受格林兄弟的影响,两个挪威人将这个故事记录整理出来,美国绘本大师玛夏·布朗为此创作了绘本。蒲蒲兰引进出版后,中国的读者也读到了它。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山羊,名字都叫嘎啦嘎啦。他们都想让自己长胖一点,于是打算到山坡上去吃草。路上,他们必须经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桥,桥下却住着一个可怕的山怪,眼睛像盘子一样大,鼻子有拨火棍那么长。
成年人非常熟悉这样的开场,典型的“故事”。一个遥远的非现实的世界,故事的主角要离开家。一离开家,他们就受到限制,遇到挑战。这个挑战往往非常巨大,因为有可能被“吞食”。
因为可能被吞食,所以故事一出现山怪,四岁的王一菲就很紧张地问:“那个山怪是真的吗?”祝龚衣更是直接从第一排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悄悄地往后排走,教室里有个大柱子,她躲在柱子后面,探着头听。
故事的主角害怕吗?我们觉得山羊们应该害怕。因为文字描述了山怪的可怕,图画又用具象的方式直接呈现了山怪的可怕。
但所有的民间故事里,主角们都没有打算留在家里,他们一定要过桥。在用语言讲述故事的年代,那是一种无知无畏。当图画介入,因为提前展示了危险,所以,“离家”的同时,仿佛小羊们已做好了准备。
“啊,你别吃我,等一会大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他的个头可比我大多啦。”
“那好,你快滚吧!”山怪说。
孩子们依旧很紧张,他们看着图画,为第二只山羊支招,“快跑过去!”他们本能地想着解决这只山羊遇到的问题。他们充满善意。
成年人呢,依旧想不出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