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诗人艾青笔下的树,是自然界中最稀松平常,却也是最难能可贵的生物。这些俯视着一切植物的大树们,有哪些不为小朋友所知的奥秘与神奇呢?
知识技能:直观地增强小朋友们对于大树的认识,增加他们的自然常识;培养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
推荐班级:中班,大班
活动一:探索森林地表
要想了解一棵树,咱们应该从其生命萌发的地方开始。森林地表有丰厚的土壤,是树木种子生根发芽的最佳环境。那么,森林地表都有些什么,小朋友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探究呢?
准备材料:鞋盒、泥土(可从花园获得)、苔藓、小木棍、小型石头、小草、塑料小蛇模型、塑料昆虫模型
活动过程:过程非常简单易懂。在鞋盒里先铺上一层泥土,然后分别添加上苔藓、木棍、小石头、小草和塑料动物模型,这样就打造出了一个小型地表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让小朋友们自己再添加一下他们认为森林地表应该存在的东西。
思考:种子是在森林地表的哪一个位置生根发芽的?
活动二:树叶是怎么“喝水”的
准备材料:玻璃碗(塑料碗也行,但是玻璃碗带来的体验效果会更好)、新鲜的树叶
活动过程:
将玻璃碗盛满水,把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叶子放入其中。为了确保叶子彻底沉入碗底,可以在叶面上放一颗很小的石块。
将玻璃碗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之后得稍微等待几个小时啦。孩子们将会看到,在玻璃碗的壁上,有一颗一颗的小气泡。不妨简单地告诉孩子们,叶子在阳光下进行的是光合作用,利用光能,释放出了氧气。
活动三:树皮研究
准备材料:放大镜、彩色颜料、素描纸
活动过程:树皮的大树的保护层,帮助大树免于昆虫等动物的侵扰。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帮助孩子们研究树皮。
第一:使用放大镜对树皮进行观察,同时思考:树皮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没有小昆虫之类的动物?树皮上长有苔藓吗?
第二:触摸树皮,同时尽可能地描述触感。第三:给不同的树皮来个素描或者摹拓,再进行比较,看能否区别出树木的种类。
活动四:大树感官碗
准备材料:各种树木的树叶、树枝、果实、木碗
活动过程:将材料放入碗里,做成植被感官碗。通过对这些树叶、树枝和果实的观察以及触摸,来对大树各个部分形成清晰的认识。对啦, 将树叶制成书签,也是非常棒的选择!️
活动五:说走就走的“森林感官体验”
活动过程:老师们可以放大招啦。带领孩子们去往幼儿园附件树木密集的地方,来一场近距离的森林感官体验。那么,都有哪些感官参与进来呢?
视觉——你看到了哪些颜色?你是否看见了动物?你能找到几种不同种类的树叶?
触觉——触摸地皮、树皮;比较不同树皮的感觉;触摸树叶,感受其叶脉纹理。
听觉——你听到了多少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走路的时候能听见什么?起风时,树叶会发出声音吗?
嗅觉——将树叶在手掌揉捏,闻一闻它有没有发出气味;闻一闻花香。
图片选自国外网站,本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