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具有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2.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物体沉浮的变化,初步了解沉浮的秘密。
3.具有初步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杯子,一个鸡蛋,食盐,装满水的盆子。
2、木块、塑料玩具、玻璃球、石子、泡沫板、空饮料瓶、钥匙、枣子、葡萄、硬币、树叶等物体(幼儿与家长共同准备)。
3、视频:死海(可在风行网视频里搜索:【认知万物不用教】 自然篇 10 死海)
活动过程
1、猜想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了什么物品,和谁一起准备的。
(2)提问: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的物品,请你猜一猜,把它们放在水里,谁会浮上来,谁又会沉下去?幼儿大胆的猜想。
2、幼儿探究、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实验,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玻璃球、石子、钥匙、葡萄、硬币沉到了水底,这样的现象叫“沉”,木块、塑料玩具、泡沫板、空饮料瓶、树叶、枣子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浮”。
(2)分一分,看沉下去的物体和浮上来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为物体分类,并试着总结沉浮的原因。
师:请你想一想为什么玻璃球、石子、钥匙、硬币等这些物体会沉到了水底呢?
教师小结: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每一种物体都自己的密度。玻璃球、石子、钥匙、硬币等这些物体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的密度比水大,也就是你们所说的比水沉。
幼儿小结:木块、塑料玩具、泡沫板、空饮料瓶、树叶等物体浮在了水面上。因为它们的密度比水小,也就是比水轻。
3、师幼探索:鸡蛋的沉浮。
(1)教师出示盐水与白开水、鸡蛋,请幼儿猜想鸡蛋在水中的情景。
(2)个别幼儿操作,验证大家的猜想。
提问:为什么同样的鸡蛋,放在两杯水里会有不同的现象?(幼儿寻找不同现象的原因)
A、闻一闻
B、摸一摸
C、尝一尝
小结:因为盐水的密度比鸡蛋大,所以鸡蛋会从水底浮到水面上来,白开水的密度比鸡蛋小,所以鸡蛋是沉下去的。
(3)幼儿分组操作实验、感知鸡蛋的沉浮,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放盐,一人搅拌。挽衣袖,保持衣服与桌面的清洁。
小结:幼儿交流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自己放了几勺盐使鸡蛋浮上来。
4、观看视频《有趣的死海》
进一步感知盐水的密度。
延伸活动
1、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物体的沉浮。
2、幼儿探索不同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科学区投放:液体彩虹。
从下到上共5层,分别是:糖浆(加色素)、洗洁精、水(加色素)、食用油、酒精(加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