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
一场春雨过后,小一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了小蜗牛,“小蜗牛真可爱,它吃什么呀?”小朋友纷纷谈论起来并将小蜗牛带回班上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蜗牛的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小一班教师经过和孩子协商,设计了本次活动——可爱的小蜗牛。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感受参与美术活动的乐趣。
2.尝试运用绘画、泥工、粘贴等多种形式表现蜗牛的外形特征。
3.激发孩子喜欢、爱护蜗牛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幼儿用多种形式表现蜗牛的外形特征。
经验准备:幼儿在自然角喂养过小蜗牛
材料准备:课件、背景音乐、画有花丛的背景图、绘画纸、记号笔、油画棒、彩泥、牙签、垫板、胶棒、不同的图形、彩色卡纸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引起兴趣
1.出示手指蜗牛,引起幼儿参与兴趣。
2.看课件,让幼儿观察蜗牛,并说说蜗牛长什么样子?
教师总结蜗牛的基本特征:蜗牛有长长的身体,当遇到危险时,他会迅速把身体缩回到壳里。有一对触角,小蜗牛的触角可是很重要的,因为蜗牛的触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来触摸着走路的。小蜗牛在走路的时候呀,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像小房子一样的外壳。
二、幼儿操作
师:我们的蜗牛宝宝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一些小伙伴好吗?你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给小蜗牛做伙伴,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粘贴、制作蜗牛。
2.对个别幼儿给于技能上的支持。
三、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1. 播放背景音乐,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2.教师针对幼儿作品有目的的进行评价
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小蜗牛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照顾她,小蜗牛有些累了,我们把它轻轻的送回家。
活动延伸:
图书区自编故事:《小蜗牛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