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来历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ween”,辞典解释为“ the eve of all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叫“鬼节”,又称万圣节。
如今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氛围成了主流,西方人喜欢以古灵精怪的造型组织狂欢,而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被描绘成可爱和滑稽的面具。
活动目标:
1、通过扮演,感受万圣节的气氛,体验节日的快乐。
2、锻炼胆量和辨别能力。
3、能够运用水粉等材料绘画面具样式。
活动准备:
1、创设一个“鬼屋”(教室装扮)
2、幼儿打扮成各自想象的“鬼”
3、水粉颜料、毛笔、面具、装饰性小材料(羽毛、绒球、亮片)等
4、万圣节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进入“鬼屋”,进行音乐热身活动。
二、进行万圣节谈话活动,了解万圣节。
1、师:今天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是什么节日?
2、师:万圣节是一个怎么样的节日?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请个别幼儿来讲述)
3、教师小结:万圣节是国外的一个庆祝秋天丰收的节日,为每年的10月31日的晚上,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4、师: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幼儿讨论)
三、制作万圣节面具。
1、师:你想象中的鬼会是什么样?
(幼儿自由讨论。)
2、师:万圣节里人们都会画鬼脸驱邪,今天我们都给自己进行了 装扮并画了个鬼脸,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制作个万圣节面具吧。
1)提供几种万圣节面具的形象,幼儿畅想自己面具的样式。
2)分发材料,讲解用法及注意重点。
3)幼儿操作画鬼脸,教师巡回指导。
四、游戏:勇敢者的游戏。
1)教师提前在“鬼屋”藏上宝物(王子的宝剑/仙女的魔棒/万圣节的糖果)。
2)幼儿带上自己亲自制作的面具,进行寻宝。
3)教师播放音乐,注意全场情况拍照留念。
延伸阅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