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午餐后,细心的值日生们发现了问题,他们对老师说:“老师,你看,又有小朋友把八宝粥里的豆子倒掉了,好可惜啊!”“对啊,农民伯伯种粮食多辛苦呀!”“这些豆子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这个小小的发现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老师抓住这个源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契机,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珍惜粮食”的对话。
最近有小朋友出现了把八宝粥里的豆子挑出来扔掉的情况,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呢?
不对,这样非常浪费粮食。
农民伯伯种地非常辛苦,太阳晒着。
还要浇水除草,倒掉是在浪费他们的劳动成果。
而且我妈妈说吃五谷杂粮对特别身体好,有营养,不能挑食。
老师,五谷杂粮是什么呀?都有哪些呀?我只知道大米和小米…
面对孩子们的好奇与求知欲,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探秘五谷杂粮》班本课程之旅正式启航!
“五谷杂粮究竟包括哪些?”
“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
“我们能怎么吃它们?”
带着疑问,孩子们兴奋地领取了五谷杂粮调查表。回到家,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翻看图书、查阅资料、观察家里的粮食。孩子们认真地辨认、记录,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出各种杂粮的样子,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填写了调查表上的问题,共同探索五谷杂粮的奥秘。
带着对五谷杂粮的初步认知经验回到班级,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深入了解五谷杂粮的历史渊源、生长过程和营养价值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有趣的认知冲突出现了:部分孩子将最常见的两类主食“大米”和“小麦”混淆了,认为“面条”“馒头”等也是“大米”做的。这个认知差异立刻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探究欲。
/原来五谷杂粮包括这么多食物啊/
“大米和小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个新问题,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踏上了更深入的探索之旅,决心要搞清楚“大米”和“小麦”这对好朋友的区别。
教师反思
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出发,自发产生了对“五谷杂粮”的疑问,体现了其观察力和初步的节约意识。教师敏锐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将问题抛回给幼儿。在初步经验分享中,幼儿对“大米”与“小麦”及其制品的混淆,是典型的经验冲突点,也是宝贵的教育契机。教师将其转化为新的探究起点,符合“以幼儿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原则,有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究澄清概念、建构科学认知。
大米和小麦的秘密
老师精心挑选了图画书《一粒麦子》《大米的由来》为孩子们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浅显易懂的文字,孩子们仿佛置身田野,亲眼目睹了“小麦”如何从金黄的麦穗变成面粉,再神奇地变身为面包、面条、饼干;也了解了“大米”如何在水田里生长,最终成为我们碗里的白米饭、米粉、米糕。
孩子们对比着图画,惊奇地发现“大米”和“小麦”在形态、生长环境、加工过程和常见吃法的巨大差异,心中的疑惑豁然开朗。
孩子们还用思维气泡图的形式梳理关于大米和小麦的相关经验。在发散思维、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画出它们的模样、颜色、生长的地方、种植过程以及它们能变成的各种美味食物。在写写画画中,孩子们不仅清晰地区分了两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珍惜粮食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谷家族大聚会
掌握了气泡图这个好工具,孩子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自发地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认识其他五谷杂粮上,如金灿灿的玉米、圆滚滚的各种豆子(黄豆、红豆、绿豆)、营养丰富的红薯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孩子们分组合作,围绕一种杂粮绘制专属气泡图,分享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五谷杂粮的大家族在孩子们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具体。
教师反思
教师利用图画书《一粒麦子》《大米的由来》等资源,通过图画、故事、实物观察等多媒介信息通道,帮助幼儿具象化地理解大米与小麦在形态、生长过程、地理分布和最终美食上的差异,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有效解决了前期的概念混淆问题。
幼儿使用思维气泡图,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这一过程促进了幼儿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辨析大米、小麦及认识其他五谷的一生,幼儿头脑中关于“主食”、“粮食来源”、“农作物多样性”的概念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和丰富。
听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故事
致敬袁隆平爷爷
为了让“珍惜粮食”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更深,教师带来了感人的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袁爷爷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察、试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也从不放弃,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的故事。
感谢袁爷爷的努力和付出
孩子们了解到,袁隆平爷爷是我们国家研究杂交水稻的伟大开创者,也是世界上首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因此他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爷爷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孩子们,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我的超级发明与创造
袁隆平爷爷坚持不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在“如果我也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什么?”的畅想活动中,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飞速运转,创意火花四溅。
@图图:我要发明一个‘超级存水器’,可以把雨水、污水过滤掉,产生可以直接引用的水,再用车运走,就可以给缺水的人喝了。
@柏然:我想设计一个‘重型运输车’,每个格子里装了许多食物,有发糕、蓝莓、玉米、鹰嘴豆、大米、小米、橙子、黑豆、苹果、西瓜、豌豆。
@靖翔:我要造一辆‘超级火车’,超级火车从南方把粮食用很快的速度运到北方的储藏室,就可以给大家吃了。
@方晞:我在拼可以自己做饭的机器人,它什么饭菜都会做。
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将这些天马行空的发明创造描绘出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更透露出孩子们对粮食安全、水资源保护、高效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朴素关注和美好愿望。他们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心中那位伟大的“稻田追梦人”致敬!
小手绘心声
节约粮食宣传行动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让“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深深印在孩子们心中,他们决定行动起来,做“节约粮食”的小小宣传员。孩子们拿起画笔,认真构思,创作了一幅幅主题鲜明的“节约粮食宣传画”。
快来一起光盘行动吧!
孩子们还带着这些宣传画,走进其他班级,热情地呼吁:“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不挑食,碗里要光光!”“谢谢农民伯伯,拒绝浪费!”孩子们的行动点燃了更多小朋友的节约意识。
看,我们今天把饭菜都吃光啦!
我们都是光盘小卫士!
教师反思
通过了解袁爷爷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贡献,幼儿深刻理解了“粮食珍贵”背后的国家意义和人类关怀,激发了强烈的敬佩之情和爱国情怀,使节约行为从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发的情感动力。袁爷爷“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对幼儿产生了积极影响。“我的超级发明与创造”绘画表征活动,不仅是想象力的发挥,更是幼儿对“科学改变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初步理解和表达。而创作节约粮食宣传画,是幼儿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步骤。这个过程中,幼儿巩固了对“光盘行动”和“珍惜劳动”的认同与理解。
五谷杂粮不仅好吃,还能成为艺术创作的绝佳材料!山东省的东明粮画制作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艺人利用五谷杂粮粘贴创作粮画作品,具有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这一发源于黄河岸边的珍贵非遗技艺,凝结着“敬天惜粮”的古老生存哲学。
在欣赏精美的粮食画作品时,孩子们惊叹于种子居然能拼贴出如此美丽的图画。接着,他们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动手制作专属的粮食画。
粮食画作品
孩子们精心设计图案,小手专注地捏、粘、排列,将一颗颗细小的种子用胶水粘贴在画板上,最终创作出了各种充满童趣的粮食主题画。
教师反思
粮食画活动巧妙地将“五谷杂粮”这一课程主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幼儿直接感知不同粮食的颜色、形状、质感,进行艺术创作,体验利用自然材料创造美的乐趣。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手指精细动作和专注力,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自然材料的质朴之美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嘿哟嘿哟运粮忙!”“跑道”变成了热闹的“粮道”。孩子们分成几组,化身为勤劳的“运粮小分队”。
游戏开始了!各个小分队合作用小推车安全快速地将“粮食”(沙包)从“农田”(起点)运送到“粮仓”(终点)。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数一数
运送结束后,各组商量选择计数方式:有的一个个数沙包的数量,有的先将沙包按颜色分类,然后依次数清楚数量,条理清晰,有的边数边将沙包往粮仓外面放,保证没有遗漏。
“运粮食”游戏不仅让孩子们玩得满头大汗,提高了身体灵活协调性,还巧妙地融入了数数、比较多少、简单统计等数学元素,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协作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教师反思
模拟“运粮”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过程,加深对“粮食来之不易”的认知。除此之外,还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大肌肉动作、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效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规则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情境中,幼儿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计数,自然地练习了数数、比较、简单加减等内容。
结 语
班本课程《五谷杂粮》源于幼儿生活中的真问题,顺应了幼儿的兴趣与认知需求。通过调查、阅读、辨析、绘画、游戏、美食等多种形式,他们不仅认识了丰富的五谷杂粮家族,分清了米麦之别,了解了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艰辛历程,更在袁隆平爷爷的故事中汲取了榜样的力量,深刻体会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激发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节约粮食的意识。
课程有效整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技能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五谷杂粮的课程虽告一段落,但节约的美德、探究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将在孩子们心中持续生长,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编辑:大三班
校对:李若南 冯雪 孙悦
审核:李晓丽 胡宁 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