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叭叭 车来了
班本课程
课程背景
车作为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孩子们接触的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车,不仅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而且特殊的汽车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需要时总会看到它们忙碌的身影。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孩子们对车的探索兴趣。
课程目标
1.愿意搜集有关于汽车的信息,并能够通过一定途径去了解自己不清楚的信息。
2.知道汽车的多样性,能够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社会变化带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
4.感受交通规则,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5.乐意参与活动,并表现出积极愉悦的情感。
课程实施
汽车千百问
1
我见过的车
孩子们对于马路边的车兴趣满满,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汽车的探秘之旅。
2
汽车大调查
通过谈话发现,孩子们对车的认识广度很大但是深度不够,于是我们一起对“我了解的车”进行了调查记录与分享。
芮晗:我在路上看到了无人驾驶快递车,车里面装满了快递包裹。
杭羿:今天下雨了,妈妈开着小轿车来接我,车前面还有雨刷器在刮水。
小楠:爸爸开车带我出去玩,他一边打方向盘一边踩刹车。
亦辰:这是一辆公交车,它很长,里面有很多座椅。
分析解读
汽车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吸引他们的交通工具之一。他们对汽车有强烈兴趣,但对汽车缺乏系统、清晰的认知。 幼儿的思维依赖于具体形象和直接感知,抽象的讲解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需要通过看、摸、听、玩来了解汽车,通过调查表幼儿可以具体直观地感受汽车之间的不同。
助推策略
调查不同汽车的过程,帮助幼儿增强对汽车的多种感知。首先以趣味汽车视频、可爱汽车玩具激发幼儿对汽车的兴趣,开启调查热情。接着,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引导他们在多种场合观察不同类型、颜色、功能的汽车,进行自然观察和简单记录,将汽车相关概念从抽象认知转化为直观感受。调查中会遇到汽车标识不认识、车型区分困难等问题,这种基于实际困惑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幼儿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激发—实地探究—经验整合”的模式,契合中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他们后续逻辑思维发展积累经验。
3
车子分分类
通过调查,孩子们对汽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于是我们邀请小朋友带来他最喜欢的汽车玩具模型,开展一场《汽车博览会》。这么多的车,该如何分类呢?孩子们对于分类都有自己的想法。
钰清:有些车是小朋友骑的,有些车是大人开的。
芒果:有的车是可以带着人去很远的地方,有的车是生病了才用的。
佳宁:有的车很大,能放很多人,有的车很小。
煊煊:可以按照车牌的颜色分类,有的是绿色,有的是蓝色,我还见过白色的车牌,妈妈说那是特殊的车。
景元:有的车带着警灯,工作的时候会响,有的车没有。
分析解读
中班幼儿的分类概念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他们能熟练运用外部特征(车子大小)进行单一标准分类。有的孩子提出可以根据是大人开的还是小孩子玩的这样标准进行分类,说明孩子们开始理解并尝试根据物品的功能或内在属性等进行初步的逻辑分类。层级分类和分类标准的转换开始萌芽,分类完成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分类标准表述清楚,不受他人干扰,说明孩子们具有分类的稳定性。
助推策略
对于幼儿感兴趣的”车”,我们通过调查、分类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通过谈话将经验进行提升。深挖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经验拓展。
汽车大揭秘
1
车子异同
将车子分类后,教师抛出问题:这些车子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孩子们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
我眼中的异同
孩子们发现车子都有车轮、车窗、车门和车灯等,不同的是它们的颜色、大小等。对于车牌,有的孩子认为相同,有的认为不同。面对争议,孩子们决定采取实地查看的方式解决心中的疑惑。
2
车牌大揭秘
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去揭晓心中的答案,并将观察到的照片、视频等实时分享到班级群内,实现个人经验到多人经验的转变。
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得知每辆车的车牌就像车子的“身份证”一样,是独一无二的。那车牌都向我们传递了车子的哪些信息呢?
芒果:有的车牌颜色是蓝色的,有的车牌颜色是绿色的,表示有的需要加油,有的不需要加油。
糖豆:我发现了我们小区里的车牌很多都带着一个字“鲁”。
嘉翊:有些车的车牌是带着英语的,有的车的车牌是只有数字的。
小金:我还发现我们家旁边的警车车牌上也写着“警”。
甜心:我发现了黄色车牌的车,它们都很大,能拉很多东西。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通过一节教育活动《车牌大揭秘》,去印证揭晓孩子们心中的想法。车牌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们一起设计并制作了秘密号码牌的游戏,并把它投放到区域中。
3
特殊的车
有的小朋友说到除了有拉人的车还有救护车和警车,还有专门灭火的消防车。那到底又有哪些特殊用途的车呢?
米果:有消防车,它是专门用来灭火和救援的。
小金:我在盖楼的地方见过很多工程车。
毛豆:生病的人会请救护车带他去医院。
石兼:警车也是一种特殊车辆。
姜涞:大吊车也是,它有高高的机械臂。还有挖掘机,它能够帮人们做事情。
通过生成网页代码为孩子们制作了交通工具翻翻乐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丰富了对特殊车辆的认知,巩固了对车子内部属性的分类。
这些特殊用途的车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孩子们通过讨论对特殊车辆有了更丰富的认知,并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4
“汽车到底好不好”辩论赛
借着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一场题为:车子的出现到底好不好的辩论赛,孩子们各抒己见。
典典:我觉得汽车好,因为可以带我们出去玩。
小楠:我认为汽车不好,因为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
钰清:汽车好,可以拉货。
小九:汽车会把道路压坏。
嘉宸:汽车可以为我们挡雨。
艾米:汽车会给空气带来污染。
分析解读
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表达。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也会据理力争。在辩论活动中,孩子们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努力倾听与理解别人说的话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回应,不仅锻炼了孩子们表达与倾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性,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独立思考、理解多元、尊重差异、理性沟通的种子。
助推策略
孩子们对“特殊车辆”的发现和自发开启的“汽车利弊”辩论,展现了令人欣喜的观察力、思考深度和交流热情。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源于生活经验、充满思辨价值的兴趣点,并顺势将其延伸为一场富有意义的集体教育活动——“汽车到底好不好”辩论赛。这场辩论不仅是语言的交锋,更是独立思考与理解多元世界种子的播撒。教师将持续守护并点燃这些思维的火花,支持孩子们成为积极思考、善于沟通的社会小公民。
交通小卫士
通过之前的探索,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了汽车,可是在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呢?孩子们开始了又一次的探索之旅。
1
交通标志作用大
对于孩子们粗浅又零散的交通经验,我们通过分享阅读《交通标志》进行整合与提升。
米果: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绿灯才可以走,红灯不行。
甜心:有斑马线的地方要走斑马线,那样才比较安全。
芒果:小朋友的自行车不能在马路上骑,只能在小区里和公园里骑,但是爸爸妈妈的就可以。
景越:小朋友过马路的时候要拉着大人的手,看看有没有车再穿过马路,不能自己在马路上走,也不能在路边玩玩具。
交通标志能够告诉我们很多的交通信息,保证司机安全行驶,在马路上还有很多信息,也和我们的出行息息相关。
孩子们再次在马路边进行观察、寻找。原来除了红绿灯,马路边还有限速、限高、信号灯等帮助人们安全出行。在很多拥堵路口还会见到交警叔叔的身影,他们的手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通过网络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孩子们对交警的手势充满了兴趣,我们一起开展了音乐活动《我是小交警》。
2
马路上的数字
马路上的很多标识都和数字有关,这些数字都代表了什么意义呢?通过讨论得知,有的数字表示高度、有的数字表示速度、虽然数字一样,但是它们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粟粟:我在幼儿园门口见到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30,旁边还写着学校。
石兼:我回家的路上见到了一个牌子,写着60,妈妈说那是限速,就是告诉司机不能太快。
依梦:我们小区门口的车库上面写着两个数字2,中间还有一个点点,我和妈妈在网上查了说是比它高的车不能进。
畅畅:我过马路的时候看到红绿灯上就有数字,一会儿会变一下,那是倒计时,等数字变成1的时候灯就变颜色了。
3
寻找最佳路线
端午假期回来后,孩子们纷纷讨论自己的假期出游情况。有两个小朋友谈论到他们同时开车去了一个地方,却花费的时间不一样?基于孩子们的讨论经验,我们开展了《寻找最佳路线》的数学活动。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孩子们纷纷在群里晒出自己寻找到的最优路线,并进行讨论。
第二天返园后,孩子们根据地图选择幼儿园到指定地点的最短距离,一开始我们进行了目测,后来进行了科学测量,确定两个地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由于实际路线可能会有建筑物等的阻碍,所以我们在选择路线时要选择更加靠近直线的那条路。
分析解读
孩子们通过深入观察和积极探究,逐步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双向约束力,在充满理解、耐心和积极引导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规则意识。通过孩子们的实地观察,了解了交警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切实感受到了交警叔叔的辛苦,激发幼儿对社会工作者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助推策略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体验—经验建构”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获得可触摸、可验证的认知。通过自然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将“长度”从抽象词汇转化为肌肉记忆和动作经验,这种通过身体感官获得的直接体验,比图片或语言讲解更能让其理解“量”的相对性。两地之间的距离还要考虑建筑物的遮挡,这种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实践经验,更能培养孩子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网络图
博物课程《叭叭叭,车来了》,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最终又回归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融合了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随着主题的开展不断推进,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适时调整课程方向和思路。
课程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问题深度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在面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时,通过调查表、网络搜索等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辩证性地思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进行持续性地探索。在整个活动的推进中,家园之间密切的协作、孩子们之间的及时交流、教师的不断支持也为课程不断助力,持续点燃孩子们心中好奇、好问的种子。
E
N
D
图文|张含彬 宁瑞琪
编辑|张娟
审核|李媛媛 赵清华
终审|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