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整理,慧收纳
课程缘起
建构区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进入幼儿园后,小朋友们对建构区的热爱不减。区域游戏时间到了,他们欢快地飞奔至建构区前,“呀!三角形的积木在哪里呢?”孩子们总会发现有的积木乱七八糟的堆在地上,想找的积木不能一下子找到…
每当区域游戏结束时,孩子们总是着急收拾,为了完成“任务”,却总会有一些玩具遗落在桌上、地上无人收拾,玩具筐也只放在区域里装玩具而不是收拾、分类、整理材料,偶尔邀请个别幼儿来整理,孩子却说“这不是我玩的”,“我累了、我要去做……”或是之间胡乱堆在一起。
一、寻根源
1
问题讨论
问:什么是整理?
带着问题,我们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探讨了关于收纳整理的话题。“你们喜欢这样乱糟糟的玩具框吗?”“你知道什么是整理吗?”
整理就是把很乱的东西摆放整齐。
把区域里的玩具按标志摆好也是整理。
睡觉起来叠好被子。
整理就是把语言区的书整齐地摆在书架上。
教师的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应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幼儿目前对整理的初步认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整理的意义。
2
整理辩论赛
正方
反方
我觉得整理很重要
我觉得整理不重要
那么整理到底重要呢?我们来听一听正反双方的辩论吧!
正方
整理很重要,因为大家玩的时候就不会缺少玩具了。
整理不重要,因为这些玩具还要玩。
反方
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孩子们最终得出结论:整理当然很重要!
教师的思考:
此次辩论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们在辩论中展现出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将整理的重要性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
整理大调查
每次活动结束后,整理收拾玩具物品是必须要面临的“难题”。经过我们在班上的观察以及通过调查表来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后,发现幼儿在收纳整理方面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不会分类。
(2)不了解收纳的位置。
(3)整理方式掌握不足。
教师的思考:
针对幼儿在收纳整理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要培养幼儿独立整理的意识,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激发他们主动整理的兴趣。其次,开展分类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特征,学习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对物品进行分类。
4
问题与方法
今天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时候,又有小朋友没找到自己需要的玩具,为什么呢?
玩具都混在一起了。
那想想怎么才能快速的找到自己的玩具呢?
多拿几个篮子,把玩具分开装。
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我们还可以把柜子和篮子做上标记。
教师的思考: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二、探方法
1
阅读绘本故事《全都收拾好》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全都收拾好》。
教师的思考:
在幼儿阅读后,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引导幼儿将绘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他们从绘本中学到的内容和感受。同时,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对于有尝试整理行为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提供更多实践整理的机会,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不断积累整理的经验。
2
2. 寻找办法
(1)我积累
幼儿能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尝试按照物品的高矮、颜色、大小、薄厚等特征进行分类整理。
(3)收纳大讨论
同一个玩具筐里的材料太多了,混在一起怎么办?
这些物品我都需要,但收纳盒放不下。
有的东西没放好,露在外面了。
玩具筐里东西太多了,都没有分类。
摆放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
(3)收纳小妙招
①从小到大
②分门别类
③借助工具
④学会断舍离
教师的思考:
同伴之间有意义的探讨能够最大化地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孩子真正参与讨论,真实自愿寻求答案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地做问题的解决者。孩子在讨论与实践中,不仅能获得了整理的技巧和方法,做事认真、细致的态度,也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知道做事情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养成好习惯。
三、“慧”整理
1
整理我知道
整理工具有哪些?
根据孩子们的了解,我们让孩子们也将需要的各种整理工具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2
区域整理
(1)整理小家
教室是孩子们的第一个集体的小家,整理就从这里开始,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整理活动,将自己组选择的区域进行材料上的分类整理,同时还给材料上设计了专属的标签。
(2)幼儿互评
小组长根据排列的整齐度、整洁度、是否分类摆放、标记是否适宜这四个方面进行打分,检查孩子们区域整理情况的同时也检查孩子的小组合作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3)整理监督员
我们刚刚整理的区域又弄乱了。
我愿意当监督员来监督他们的整理。
为了我们的小家可以一直干净整洁,孩子们自告奋勇每周都选出一个监督小组长进行监督打分。
教师的思考:
教师可以思考如何让监督机制更加完善,例如制定更详细的监督标准和流程,让孩子们更好地执行监督任务。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孩子们积极解决问题。还可以定期组织总结会,让孩子们分享监督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我来整理
为了让孩子们增强整理技能并且初步感受合作整理所带来的乐趣,于是让孩子们先在家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共同合作完成一项整理任务,孩子回园后进行反馈与分享。
整理小能手
整理小能手
教师的思考:
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总结在家整理的经验,例如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让幼儿对比不同家庭的整理方式,分析优缺点。对于幼儿在反馈中提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后续的整理教学内容,如针对幼儿普遍存在的难点,开展专项的整理技能训练。还可以鼓励幼儿将在家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班级的整理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整理能力。
4
整理计划
我们让孩子先制定一周里面要整理的方向,每天一种不一样的。
教师的思考:
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制定的整理计划,评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计划存在困难或不合理的幼儿给予指导和启发。在幼儿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当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整理计划的完成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
变废为宝
我们班级有很多牛奶盒、卷纸芯做的玩具,我们来看看吧!
教师的思考: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创作需求。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进行改造和利用。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但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长。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展示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四、课程小结
通过参与此次整理相关的活动,幼儿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收获。在整理能力上,他们从最初依赖成人、不会分类、不了解收纳位置以及整理方式掌握不足,逐步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并运用分类、标识等方法进行收纳整理的小能手。幼儿学会了根据物品的大小、种类进行分类,利用袋子、盒子等工具进行收纳,并通过做标记方便物品的取放。这不仅提高了他们整理物品的效率,还增强了他们对空间和物品的管理能力。
在思维能力方面,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收拾”大讨论以及面对各种收纳困惑时,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大胆联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如按大小分类、给收纳工具做标记等,这表明他们开始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初步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习惯养成方面,幼儿逐渐建立起整理的意识和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主动承担整理的责任。在区域整理、家庭整理等活动中,他们认真细致地完成整理任务,学会了坚持和有始有终。这种良好的习惯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社交能力上,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区域整理、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庭整理任务等活动,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相互协作、分工明确,共同完成整理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与家长的合作整理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此外,幼儿在活动中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他们将家里整理出来的废旧材料带到幼儿园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排版|中五班
审核|园长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昆山市张浦镇新吴幼儿园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