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时节。春日春耕时节,泥土中萌发的生命力、种子生长的奇妙过程,正是小班幼儿感知自然、建构科学经验的鲜活教材。幼儿园种植区是幼儿园环境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孩子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种植过程是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也使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呈现。关于种植,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天生就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喜欢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创造。也是体验劳动,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好时节。于是,我们的课程故事便拉开了帷幕……。
课程缘起
三月春风唤醒大地,植树节的到来为幼儿园增添了一抹绿意,3月12日,我们的种植园正式破土动工啦!老师带领孩子们踏入种植园时,松软的泥土、清新的气息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基于小班幼儿直观感知、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且结合幼儿园“以自然为课堂”的教育理念,我们捕捉这一教育契机,以“春耕”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探索的种植之旅。希望通过亲手播种、悉心照料、耐心等待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感受生命神奇的同时,收获劳动的快乐与成长的力量。
课程网络图
课程实施
春耕知多少
春耕大调查:
在正式播种之前,我们发放了亲子调查表,邀请孩子与家长共同绘制春天适宜耕种的蔬菜、心仪种植的品种及所需工具。这份满载家庭智慧的调查表,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春耕的期待,更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认知基础。
春耕是什么?
3月12日这一天,幼儿园的种植园,就要破土动工啦。瞧!小一班的教室里,播放着春耕的视频,那么,“春耕”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孩子们的回答吧!
春耕前准备
在《春耕知多少》活动中,教师通过发放亲子调查表搭建家园共育桥梁,以“绘制蔬菜与工具”的开放性任务激发幼儿前期经验唤醒与家庭协作探究,同时借助集体讨论引导幼儿自主建构“春耕”概念,实现经验从零散到系统的整合。在引导幼儿探讨春耕准备工作时,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提问推动深度思考,帮助幼儿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具象的劳动步骤认知。后续将结合幼儿兴趣与讨论结果,支持其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猜想,深化对农耕劳动的理解与劳动意识的培养。
春耕来准备
春耕进行时
春耕盼苗长
在孩子们齐心协力完成翻土、播种、浇水后,一粒粒饱满的种子、一株株嫩绿的菜苗,终于在松软透气的土壤里“安家”啦!这一方小小的种植地,凝结着孩子们的辛勤付出与期待。松软的土壤如同温暖的摇篮,为种子和菜苗提供生长的养分与空间。相信在阳光雨露的滋养和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这些“小生命”会带着孩子们的爱与希望,茁壮成长,开启一段奇妙的生命之旅!
在本次春耕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翻土、播种、浇水等实践,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手的动作协调灵活”等目标转化为真实体验。教师作为支持者,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工具与宽松环境,引导其在轮流使用工具中理解规则,通过语言沟通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在耐心等待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生长的周期。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劳动能力与科学探究兴趣,更在真实情境中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与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种子发芽记
在种植后的日子里中,孩子们持续观察记录种子和菜苗的生长。一天,我们踏入菜地,溪溪和佳兴小朋友惊喜地发现百日草种子破土而出,稚嫩的茎叶在阳光下舒展。这一发现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他们欢呼雀跃,用童言童语分享惊喜,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自然生长的奇妙与生命的力量。
实地观察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目光始终在那嫩绿的小芽上。与此同时,孩子们的问题也更多了。为什么种子能发芽?它是怎么长大的?为了解答这些疑惑,老师决定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绘本的奇妙世界《哎呀,发芽了!》,共同探索种子的秘密。
第二天午饭后,老师还带领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种子发芽的游戏。在游戏里,有的小朋友扮成小种子,努力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有的小朋友扮演阳光和雨水,给小种子提供帮助 ,大家玩得可开心啦!
在这次 “种子发芽了” 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深受触动。从他们最初发现种子发芽时的兴奋,到实地观察时的认真探索,到绘本阅读中的积极思考,再到发芽游戏的亲身体验。每一个瞬间都展现出他们对生命的神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了满足孩子们更深层次的探索需求,我在班级图书角投放更多关于植物生长的绘本,在益智区提供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孩子们继续观察和探索种子的奥秘,持续支持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叶子大不同
小一班的小朋友们,不仅在菜地里惊喜的见证百日草种子破土发芽的生命奇迹。同时,他们还敏锐捕捉到不同蔬菜叶片的独特形态,回到班上,他们都争相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我发现有的韭菜叶子弯弯的垂下来,就像滑梯一样
我看到茄子苗的杆子粗粗的很强壮,还长了紫色的叶子,像扇子
辣椒苗的叶子是水滴形状的,还是绿绿的
我觉得韭菜叶子就像数字宝宝“1”
孩子们通过观察与探索,敏锐捕捉到蔬菜形态的多样性。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对蔬菜植株展开细致观察。他们敏锐捕捉到蔬菜叶片形态、颜色、质地的差异,发现韭菜叶细长翠绿似天然滑梯,辣椒苗叶呈水滴状、枝桠纤细,茄子苗叶如紫色大扇、枝桠粗壮,黄瓜叶则形似张开的巴掌等等。孩子们积极分享观察发现,展现出对自然生命的浓厚探究兴趣与独特认知视角 。
菜苗开花了
由于经常下雨,又隔了一段时间,我们再次去菜地观察。这一次,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菜苗进入了花期,它们都开花了。
孩子们对蔬菜叶子形态差异的热烈讨论,充分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探究”领域目标——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他们主动观察叶片的大小、形状、颜色差异以及花朵的颜色、形状并积极表达,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一过程不仅是科学思维的萌芽,更是培养其细致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教师应珍视幼儿的发现,通过提问引导深度探究,支持幼儿在自然中建构科学认知,促进其全面发展。
韭菜鸡蛋饼
清明节假期后的菜园呈现蓬勃生机,菜苗硕果累累、韭菜茁壮生长,迎来丰收时刻。于是,便打算带领孩子们去菜地采收韭菜。在出发前,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去采收韭菜,孩子们积极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
直接用手把韭菜拔起来
用我们的铲子把韭菜给挖出来
用剪刀把它剪下来
我家里有刀,可以用刀把他们割下来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来到韭菜地。他们都迫不及待的尝试自己的采收方法来采收韭菜。尝试多种方式后,孩子们发现剪刀最适合收割。大家都纷纷用剪刀动手剪下鲜嫩韭菜。随后,我们请小朋友将鲜嫩的韭菜择干净、洗净后共同参与制作韭菜鸡蛋饼。参与过程中还让孩子切韭菜、打鸡蛋、搅拌鸡蛋等。从田间到餐桌的实践,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
本次活动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念,通过“自主探索采收方法—实践验证工具适宜性—参与美食制作”的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幼儿的观察、思考与动手能力。活动中,幼儿在试错与讨论中建构劳动认知,在制作美食时发展手部精细动作与合作能力,实现了科学探究、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
绘本《油亮亮的茄子》
通过绘本《油亮亮的茄子》,孩子们认识到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茄子,丰富了他们的感官认知,还培养他们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初步感知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在生动的图文阅读中,激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结合生活经验与故事内容,帮助幼儿建构“植物生长与环境、品种相关”的科学认知雏形,为后续自然探索活动奠定基础。随后,还带领孩子们将采摘回来的果实做成了美味的手撕茄子。
《红通通的番茄》
此外,菜地的圣女果与西红柿也是硕果累累,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枝桠挂满了青绿的果实。他们蹲在菜地边,睁着亮晶晶的眼睛,伸出小手一颗一颗仔细点数:“1颗、2颗……好多好多呀!”“有大的,也有小的”。清脆的童声里,藏着对生命奇妙变化的惊叹,也在自然观察、比较与简单计数中,悄然播下探索与发现的种子。过了许久,菜地的圣女果迎来了丰收时刻。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本青绿的果实渐渐染上红晕,他们都迫不及待的将他们采摘下来。
孩子们还发现了问题,隔壁的西红柿怎么还不红呢?它怎么还是绿绿的?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带着孩子们欣赏绘本《红通通的番茄》,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探索番茄成长的奥秘。
在《红通通的番茄》绘本阅读中,孩子们化身小小探索家,收获满满。他们跟随生动的图画与有趣的文字,认识了番茄从一粒种子到挂满果实的奇妙生长历程,知道了圣女果和番茄原来是“亲戚”却有着不同的成熟节奏,认识了其他不同品种的番茄以及番茄的不同切面;还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番茄的颜色、形状变化,锻炼了细致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本绘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热爱自然、乐于探究的种子,让他们懂得每一份收获都需要时间与汗水的浇灌。
在活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幼儿的科学探究应源于生活、基于兴趣。幼儿对茄子与番茄的颜色、生长差异的好奇,正契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通过绘本阅读、实物观察、动手操作等多感官体验,帮助幼儿建构”植物多样性””生长规律”等科学经验,同时在采摘、制作美食的劳动中,落实指南中”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要求。后续将继续捕捉幼儿兴趣点,支持其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主动探究,培养科学思维与劳动意识。
蔬菜创意秀
随着菜园的大丰收,孩子们对丰硕果实的探索热情持续高涨。我们顺势将耕读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我们在美工区开展了辣椒拓印画和粘土蔬菜制作,孩子们手持新鲜辣椒,蘸上缤纷颜料,在画纸上拓印出形态各异的”辣椒花”,红、绿相间的印记生动展现蔬果的独特纹理;柔软的手工粘土在稚嫩小手中变幻出的形状各异的茄子、弯弯的辣椒和圆润的西红柿。
辣椒亲子美食
最后,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亲手采摘的辣椒装进小书包,满怀期待地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制作成美食。有辣椒土豆丝、辣椒炒牛肉还有辣椒炒鸡蛋……在香气四溢的亲子时光里,劳动的喜悦从菜园延伸到家庭,不仅让幼儿体验到食物来之不易,更在共享美食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将耕读文化融入美工区域活动,充分印证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提出的”幼儿艺术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辣椒拓印、粘土塑形等实践,幼儿不仅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蔬果形态、色彩、纹理的认知,更将自然观察经验转化为艺术表达。这种”从田间到指尖”的创意活动,既尊重幼儿以直观感知、实际操作为主的学习特点,又在艺术创作中培养了审美能力与想象力。
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从播种、照料到收获的完整春耕过程,以自然为课堂,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探索的成长之旅。课程中,孩子们亲手埋下种子,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在浇水、除草中学会责任与坚持;收获时节,他们通过对比果实、讨论差异,积累科学认知,发展观察与思辨能力;制作美食时,小手与大手协作烹饪,感受劳动带来的甜蜜成果;美工区里,辣椒拓印、粘土塑形等创意活动,将自然元素转化为艺术表达。课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引,将劳动教育、科学探究、艺术创作与家园共育深度融合,让幼儿在亲近土地、感知生命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技能与对自然的热爱,为幼小的心灵播下热爱劳动、乐于探究的种子。
END
编辑:陈爱琼
一审(校):刘晓雪
二审(校):贺惠惠
三审(校):曹发秀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信丰县新田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