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坊里的
“魔力豆豆”
福清市高山中心幼儿园大一班课程故事
主题来源
点心时间,孩子们喝着香浓的豆浆,小脑袋里冒出了问号。“老师,豆浆是怎么变出来的?”“硬硬豆子怎么变成滑豆浆呀?”孩子们对“豆子变豆浆”充满了好奇,小眼睛亮亮的,一连串的“怎么磨?”、“还能做什么?”也蹦了出来。
这份童真的探索欲,正是我们宝贵的教育契机!而传统石磨,恰恰是回应孩子们好奇、满足他们动手探索愿望的绝佳工具。它独特的结构、缓慢的节奏、极强的可视性,完美契合了幼儿“看得见、摸得着、转得动”的操作喜好。
于是,我们决定追随孩子们的兴趣,以“石磨”为核心载体,构建起充满魔力与香气的《石磨坊里的“魔力豆豆”》班本课程。在这里,孩子们将亲历从“选豆、泡豆、磨豆、煮浆”到“制作豆花、豆腐”的完整过程,在亲手转动石磨、见证“豆豆变形记”的劳动中,将生活实践与教育目标自然融合,共同踏上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
阶段一:石磨初认识
01
活动一:石磨大调查
“石磨里面是什么样的呢?”“石磨可以做什么呢?”……孩子们有很多的问题都想知道,跟着孩子们的步伐,针对孩子们的讨论,结合调查问卷,来了解石磨的秘密。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调查结果吧!
思考与推进
在孩子们对豆浆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我们顺势引导他们进入了“石磨”的世界。一次石磨小调查,点燃了孩子们主动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意识。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提问、思考和验证中主动学习。这份调查,不只是经验生根发芽的沃土,也是亲子互动中温情与智慧的交融。
02
活动二:石磨大观察
活动室里的“大石头朋友”成为最闪亮的明星。孩子们小手轻轻摸石磨,小脑袋凑得近近的,围在石磨旁,认真观察、触摸,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察:
“石磨上面是圆圆的!”
“中间有一个洞,是不是用来放豆子的?”
“这里有一个把手,是不是用来推的?”
“石磨有两层,像夹心饼干!”
思考与推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结构特点,推测和论证它们的用途。”所以当石磨第一次出现,我们没有急于讲解,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观察和表达时间。孩子们从“圆圆的”“有洞”“两层像夹心饼干”等描述中逐步建构对石磨的感知认知。正是在这种自主探索与交流中,石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开启认知之门的钥匙。这一环节为之后的亲手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示我们:好的学习不在于急于“教”,而在于耐心“看见”孩子们的发现与语言。
阶段二:磨豆记
011
活动一:选豆
小手摸豆豆,眼睛亮晶晶,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豆子的形状、颜色、质感,满桌子的豆子逐渐分为两堆。
“这个是圆圆的、黄黄的!”
“这个黑了,不能要。”
“这个扁了,像被踩扁的小球。”
“它笑得太开心,把衣服撑破了。”
“这颗胖胖的,好漂亮。”
原来,当孩子们用指尖挑选豆子,生命教育的嫩芽正在指缝里悄然钻出。看,这些孩子们动手挑选的黄豆伙伴,即将开启豆浆变身之旅!
思考与推进
孩子用自己的标准“选出”健康的豆子,无意中完成了对分类、筛选等初级科学技能的自主练习。他们在挑豆时增强了观察力,建立初步的分类标准,促进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从一粒豆子的甄别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动手能力的提升,更是孩子将生活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刻,他们是真正的小小观察家、分类家、生活中的探索者。
021
活动二:磨豆(一)
孩子们兴冲冲地将黄豆放入石磨中,体验第一次研磨活动。他们你推我扶、轮流上阵,期待着豆浆“哗哗”流出。但研磨一段时间,只听见豆子“咔嚓咔嚓”响,磨盘里只有干粉末——咦?豆浆跑哪去了呢?
“咦?怎么是粉末?”
“没有豆浆出来!”
“是不是我们没做对?”
孩子们发现干豆磨不出豆浆,小脸写满问号。我们鼓励讨论,再一起看绘本、视频找答案。哈!原来豆子要“泡水变软”才能磨出浆!
思考与推进
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研磨,虽收获了“失败”,但这一次“失败”反而成为一次深刻的科学启蒙契机。我们引导孩子们自主提问、交流猜测。让孩子在真实的尝试中产生“为什么”到“啊,原来要泡豆子”的认知转变。在一系列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正用行动诠释:科学不是得到答案,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
031
活动三:泡豆
小朋友在开盖前说:“豆子变胖了,它真的有吸水。”随后孩子们打开了泡黄豆的盖子,几双小鼻子突然皱成小包子。原来是因为天气炎热,盖上盖子后黄豆发酵发出的味道。
“豆子好像坏了!”
“黄豆闻起来臭臭的”
“比臭豆腐还臭”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朋友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是不是因为盖了盖子太闷了?”
“我们可以不盖盖子,”
“没有盖子,蟑螂跑进来怎么办,我们可以放进冰箱。”
(将黄豆洗好) (将黄豆泡在水里)
思考与推进
孩子们不仅发现豆子喝饱水,变胖变软,还通过味道的变化思考“变质”“发酵”等现象,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表现出初步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我们意识到:把握“问题发生”的教育机会,抓住“有味道”的瞬间,这比任何计划都更生动。
041
活动四:磨豆(二)
磨豆2.0,小能手升级打怪!告别初次探索,孩子们准备充分,信心满满,配合默契。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我的手太短了,没办法磨一圈。”
“我好累呀”
“还要加水吗?”
“这样可以吗,还要不要继续磨。”
发现问题,就是升级的开始。面对这些问题,小智囊团上线!孩子们立刻开动脑筋,商量妙招:
“你磨一圈,我磨一圈,像小火车一样。”
“我扶着你,你来倒豆。”
“豆渣再磨一次,这样就会更细吧?”
思考与推进
从“好奇探索”到“默契合作”,从“手足无措”到“妙招频出”——孩子们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这一过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能的不断熟练,更在于他们逐步建构起对整个研磨流程的系统认知,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整方法、优化协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过程中学会面对困难、表达需求、协调关系,展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社会领域所指出的:“要鼓励幼儿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协商与合作,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与责任感。”
阶段三:黄豆美食记
011
活动一:豆浆
第一次煮豆浆,孩子们的小眼睛兴奋地观察锅内的变化。孩子们发现,当豆浆像火山一样咕噜咕噜冒泡时——熟啦,开喝。
“豆浆开始冒泡了!”
“像火山一样咕噜咕噜!”
“是不是可以喝啦?”
孩子们正兴奋着,却闻到焦味—!发现锅底糊了:
“是因为煮太久了吗?”
“是不是火太大了?”
“没搅拌,底下才会焦。”
(锅底变黑就是糊了)
(黄豆黏锅底,所以糊了) (煮太久了)
我顺势引导:“你觉得下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做?”“哪些方法可以防止糊锅?”孩子们热烈讨论,总结出几个实用小妙招,下次就能避免啦!
(要控制好时间) (火候要小)
(水多一些) (要持续搅拌)
思考与推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以“问题为起点”,推动幼儿从经验中建构理解,而非被动接受知识。当孩子提出“火太大了”“忘记搅拌了”这些猜测时,我们适时将讨论引向系统梳理与再实践,并在第二次煮豆浆时引导孩子根据总结进行调整,让他们在尝试中印证自己的判断。这种“提出问题—反思经验—调整策略”的循环,正是我们希望在日常教学中培养的思维路径。
021
活动二:豆渣饼
小厨师们捞出滤网里挤挤挨挨的豆渣宝宝。“这些豆渣还能做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
“它香香的,像可以吃的样子。”
“做豆渣饼,就像煎饼一样!”
“可以加点鸡蛋,让它黏在一起。”
孩子们开启了第一次豆渣饼制作。混合豆渣、鸡蛋、面粉,搅拌下锅。可是豆渣太松散,小饼一碰就碎。
“是不是要再加点面粉?”
“水放太多了,会软软的。”
“加香肠和小葱一定更香!”
小朋友们边讨论边动手调整:多加面粉、少放水,再拌入香肠丁、胡萝卜碎和小葱提香。小手重新搅拌,送进锅里滋滋煎香——哈!香喷喷的豆渣饼出锅啦!这一次,豆渣饼稳稳成形,香味扑鼻。孩子们品尝后赞不绝口:
“比刚才的好吃多了!”
“我觉得加了香肠味道更好。”
“下次我想试试放玉米粒。”
思考与推进
从“豆渣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出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迅速铺展开来。他们不满足于模仿,而是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比例、选择配料,直至找到适合的豆渣饼配方。这一次,他们不是“操作的小帮手”,而是“设计的主创人”。这正是课程最打动人的地方:孩子们获得的不只是技能,更是一种面对问题时持续尝试、主动优化的态度。
031
活动三:豆花
磨豆子的嗡嗡声刚停,煮豆浆的香气还在活动室里飘着,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今天要解锁豆浆的华丽变身——点卤成豆花!小手稳稳地将热乎乎的豆浆,倒入那碗神奇的内脂溶液中。一双双小眼睛紧紧盯着容器。空气里满是期待,就等着见证“豆浆变豆花”的魔法时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魔法好像失灵了。孩子们一边观察现象,一边提出自己的疑问:
“是不是豆浆太凉了?”
“是不是魔法粉放太多了?”
“我们是不是没有搅拌?”
孩子们提出了非常有创意的建议:“我们可以用小毛巾盖住。”“我盖被子的时候很热,我们可以用棉被包起来保温!”
第一次“豆花魔法”失效?不怕!孩子们化身小科学家,锁定关键:温度和内脂比例。第二次挑战开始!孩子们的保温妙招层出不穷:
“给小碗盖毛巾吧!”
“盖被子最暖和,用棉被包起来!”
精准配比也得跟上!拿出电子秤,手把手学定量:每250ml豆浆配1.5g内脂——孩子们专注称量,亲手调配“凝固密码”。温度+精准=这次能成功吗?屏息,期待“豆浆变豆花”的魔法再现!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仿佛格外漫长。当孩子揭开棉被,看见容器中表面泛着光泽、细腻如布丁般的豆花时,发出了欢呼:“变成真的豆花了!”“这次看起来滑滑的!”“我们是豆花小厨师!
思考与推进
看!孩子们提议“用棉被保温”,这可不是异想天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与联系的过程。他们把家里“盖被子取暖”的经验用到了豆花实验里——虽然说不清“温度与凝固”的原理,但孩子们的一次保温尝试,藏着经验迁移的智慧。同时当“盖毛巾”成为关键变量时,我们知道,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探究品质正在悄然萌芽。
041
活动四:豆腐
豆花初体验的兴奋还没褪去,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飞得更远:“豆豆还能变出什么?”我们顺势点燃新探索:“豆花啊,还能再变身!猜猜能变成啥?” 翻开绘本《豆腐店》,答案揭晓!
“哇!豆腐也是豆子做的!”
“我家池豆腐是这么来的!”
“我们也来做豆腐吧!”
小小的豆子,大大的魔法旅程,下一站——豆腐诞生记!
(挑豆) (浸泡)
(磨豆) (过滤)
(煮沸) (豆花)
(豆腐)
第一次做豆腐,翻车啦!太软、易碎,捞都捞不起来。小工匠们秒变“豆腐侦探”:
“是不是压得不够重?”
“要放大块头来压它!”
“我们可以拿装满水的杯子、大积木块!”
于是,孩子们亲自挑选了更重的的物品!水瓶、大积木…稳稳压在豆腐模具上。耐心等待——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啦!揭开布包,豆腐成型了!切一刀,完整、扎实、还Duang Duang弹!大家品尝自己亲手做出的豆腐:“有点嫩嫩的,有豆子的香味。”“比我在家吃的硬一点,但也好吃。”“我喜欢加一点酱油会更香。”
思考与推进
当小豆腐“软趴趴”不成型,孩子们的火眼金睛立刻锁定了关键:压得不够重!积木、水瓶… 化身“重量级救兵”,全是他们自主提出、亲手挑选的解决方案!这份敏锐的观察力和动手试的劲头,诠释了《3-6岁幼儿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核心:鼓励孩子动手试、仔细看、大胆想、主动做。一次豆腐实验,让孩子们把生活经验稳稳“压”成了成长基石!
阶段四:黄豆美食店
豆香还在指尖萦绕,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又蹦出了大计划:“我们开家黄豆美食店吧!”说开就开!“黄豆美食店”火热开张,把亲手做的豆花豆腐,变成了最鲜活的社交交往场景。
孩子们分工合作,自主构建了游戏环境和角色体系小掌柜们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幼儿扮演小厨师:煎豆腐、打豆花,美食制作不含糊!
有的担任服务员:“原味还是加糖?”“要蘸酱吗?”
有的化身收银员:扫码、找零,账目清晰小能手!
还有清洁员:默默擦桌洗碗,守护“店面”整洁!
一次角色扮演,让劳动成果“活”起来,在真情境中体验合作与担当!
思考与推进
当黄豆的“变身之旅”走到尾声,孩子们却主动开启了新的篇章“开一家美食店”。这一想法的萌发,正体现出孩子们在长期项目式探索中的经验内化与情感延伸。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获得者,而是社会关系中的表达者与行动者。
这场“美食店”的实践,让我们看见:在劳动中,他们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在交往中,他们提升了解决冲突的能力。在表达中,他们展现出强烈的分享欲望和情感表达。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得到实践与建构。“黄豆美食店”的创设,正是以生活化、项目化的方式回应了这一要求,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
课程总结
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挖掘区域活动的实践价值与育人内涵,本学期我班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创设并推进了以“石磨”为核心载体、以“豆子的变化”为主线,构建了贴近生活、富有探索性的班本课程《石磨坊里的“魔力豆豆”》。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次探索的生成性,鼓励每一次思考的发散性,持续引导幼儿的实践走向更深层的发展。孩子们借助双手与感官,深与材料深入互动,在真实劳动中构建了关于食材来源、物质变化、劳动价值的认知图谱。同时在前期丰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孩子们自然萌发了将劳动成果“呈现出来”“与人分享”的愿望,自主提出开设“黄豆美食店”想法。
《石磨坊里的“魔力豆豆”》这一课程,以幼儿动手操作与生活体验为载体,融合了科学、语言、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内容,形成了生活即课程真实教育场域。
-END-
图文编辑:翁小丽、梁丽玟
图片搜集:翁小丽、梁丽玟
初审:王凤
终审:魏丽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福清市高山中心幼儿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