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住着一群可爱的撒尼人——他们是彝族的小伙伴。你看,他们的衣服上有星星点点的花纹,像把彩虹穿在了身上;他们会唱好听的《阿诗玛》,还会在火把节里跳欢快的舞蹈呢!接下来,我们要一起走进撒尼人的世界。让我们手拉手,慢慢发现彝族撒尼文化里的小秘密,做个懂礼貌的文化小使者吧!
彝族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生活在云南石林等地。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奔放。阿诗玛的传说故事,就发源于石林县的阿着底撒尼人村落。在彝语里,阿诗玛是“像金子般美丽的姑娘”;阿黑则是“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之意。
撒尼人的服饰如同流动的色彩,他们的传统服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撒尼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撒尼人的服饰通常以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为特点,这些色彩往往取自自然界,如山间的花、林中的叶,反映了撒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撒尼女性的头饰尤为引人注目,呈半圆形,宛如天上的彩虹。头饰由红、绿、蓝、紫、黄、青、白七种颜色的丝绸配制,外沿镶上银制的泡泡,撒尼语称其为“卡士玛”。长辫裹于色彩斑斓的包头中,未婚少女在头部花包头上左右两边各插一块“彩蝶”,而已婚者则将“彩蝶”摘下,一块收藏,一块放于头顶,包头上的银泡和串珠也不再佩戴,这一变化标志着从少女到妇人的身份转变。
撒尼乳饼是彝族撒尼人传承已久的特色奶制品,以新鲜羊奶为原料,经煮沸、点卤、压制等传统工序制成。成型后的乳饼色泽乳白,质地紧实却不失细腻,切开后能闻到自然清爽的奶香味。撒尼人喜欢将乳饼切片煎烤,外皮会变得微焦香脆,内里依旧软嫩,奶香愈发浓郁;它不仅是撒尼人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也是节庆待客时的特色美味,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撒尼饮食文化里朴实又独特的代表。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人们身着盛装,举火把汇成光的海洋,映照出一张张欢笑的脸庞。火光里藏着古老智慧:先民曾以火驱虫害、保丰收,如今火焰依旧跳跃,承载着对风调雨顺、家人安康的祈愿。
“彝族撒尼舞蹈是撒尼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鲜明、充满活力。大三弦舞:以大三弦、笛子伴奏,这些舞蹈不仅是节庆时的欢乐表演,也是社交的方式,还承载着撒尼人的历史和情感,如今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不断传承下去。
彝族年,彝语称“库史”,”库”即年、”史”即新,意思是新年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很热闹,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当彝历新年来临,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做腊肉、灌腊肠,穿上最隆重的衣服,围坐在火塘旁,举起酒杯、尽享美食、放声歌唱,祈福新的一年吉祥安康、孜莫格尼。
我们围绕“彝族文化探秘——走进撒尼世界”开展了班本课程,带领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彝族撒尼文化,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不仅对彝族撒尼文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在观察、体验中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他们学会了欣赏不同民族的特色,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更在互动中增强了合作与表达能力。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孩子们探索更多民族文化,让这份对多元文化的热爱在心中生根发芽。
扫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昆明市西山蜡笔树承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