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吃鸡蛋呢?清明节吃鸡蛋有什么意义吗?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称为吃”节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每年该日,此俗尽不可少,其又称之为”清明节蛋”。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实在就是在蛋壳上染上各种颜色,类似我们今天的”红鸡蛋”,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另一种则是”雕蛋”,在蛋壳上加以雕镂成画。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此俗在隋唐时已盛行全国。
传说古代孝感一带属云梦泽之一部分,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都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人治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
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忽然感到头不痛了。最后形成了吃了这时煮的鸡蛋,就一年不会头痛的说法。
清明还有“碰鸡蛋”的习俗,小孩子们在这天将煮熟的鸡蛋互碰,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了。在今天的孩子们中间“碰鸡蛋”是不太常见了。不过这小小的“碰鸡蛋”,并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里的节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示“碰鸡蛋”可溯及六朝时代。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寒食夜》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可见“碰鸡蛋”是大有来历的。
准备材料:
鸡蛋、植物花草、染料、剪刀、胶水、纱布
制作步骤:
1.把植物花草剪开,粘贴在鸡蛋上。
2.用纱布把鸡蛋紧紧裹起来。
3.然后把鸡蛋放进染料水里面。最后,把鸡蛋取出来,把纱布和植物取下来,蛋壳上就会印有植物花草的图案哦~
准备材料:
鸡蛋、染料、画笔、剪刀、胶水、彩纸
制作步骤:
1.把鸡蛋打开一个小孔,取出蛋清和蛋黄,然后把蛋壳放入染料水中染色,染好颜色后取出,晾干,画上绿植图案。
2.在蛋壳顶端粘贴上红色彩纸,作为花朵,放入花盆中。这样的绿植是不是很逼真呀~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蛋壳作为特色小花盆哦,像这样:
准备材料:剪刀、毛笔、彩纸、鸡蛋、胶水
制作步骤:
1.把彩纸叠在一起,然后剪成小方形。
2.将各种颜色的彩纸,粘贴在鸡蛋表面。
3.粘贴满后就完成了!
准备材料:素材、剪刀、胶棒、油画棒、彩绳
制作步骤:
1.首先将下面的素材下载并打印出来。
2.把打印出来的素材沿边剪下来,并用油画棒给小鸡涂上颜色,注意颜色不要涂到白色的蛋壳上,把素材上的虚线位置沿线折出来,在蛋壳的背面如图贴上彩绳。
3.把蛋壳转过来,调整好上下的蛋壳,一个可爱的蛋壳小鸡就做好了!
准备材料:蜡烛、鸡蛋
制作过程:
1.先把鸡蛋顶部轻轻敲掉,可以多敲掉一点。
2.将蜡烛融掉,然后倒进融掉的蜡,在融蜡结起来之前放进蜡烛
待融蜡干后就可以点上蜡烛。
手工材料:小米、碗、筷子、卫生纸、鸡蛋
操作步骤:
1.用筷子在鸡蛋的顶端轻轻戳一个洞,注意一定要小心,否则鸡蛋壳就整个碎了。
2.用筷子搅乱蛋清与蛋黄,让蛋黄和蛋清流进碗里,用水冲洗干净后用卫生纸把蛋壳擦干。
3.往鸡蛋壳刚戳破的小洞里倒进一些小米,再倒点胶水,让小米固定在鸡蛋里面的一端。
4.用彩纸做一顶圆圆的小帽子。
5.把小帽子粘到鸡蛋顶端的洞口上。
6.在蛋壳上画上眼睛、鼻子、嘴巴。瞧,一个漂亮的不倒翁就做好了。
准备材料:鸡蛋壳或者煮熟的鸡蛋、彩笔、贴纸、零小装饰品
操作步骤:
1.将煮好的鸡蛋晾干后,在鸡蛋表面贴上心形剪纸,然后再给蛋壳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2.等颜料干透后,撕去贴纸,最后再细心装扮一下就完成了。
3.漂亮的爱心鸡蛋制做完成效果,普通的鸡蛋就变成了可爱的小礼物了呢~
本文来自微信号:幼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