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用多通道,整合感知觉信息
学习就是基于大脑,整合感知觉信息,而大脑接受信息则通过多种通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我们带孩子去户外考察、听音乐会、参加家庭运动、参观博物馆,甚至动手做食物,都可以促进大量树突(神经元联结)的生长。
单一感官刺激,尤其是全部依赖视觉、听觉,而缺乏动手操作的线性课程所能激发的学习非常少。有效的学习需要动用多通道方式来处理。因此,教学,尤其是面向幼儿的教学,不能单纯考虑目的,更要考虑路径,多感官并行通路。对孩子滔滔不绝的讲述,不该超过5分钟,而且不如以刺激多种感知觉的形式进行教学。
比如,数学教学非常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对数学不敏感的孩子很难体会到乐趣,更需要我们通过具象的方式来演绎。不同的儿童擅长使用的信息通路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擅长通过听来吸收,有的孩子擅长通过看,有的孩子则需要运动操作。数学学习本身是抽象的,只有在多通道的输入过程中,儿童才能不断理解、加工、内化抽象概念。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结合音乐、运动、绘画等,将抽象概念变成整合性的有趣游戏,但不是单纯拿一些材料进行分类数数这么简单。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比计算来得重要,因此,数学游戏要基于推动孩子数感的建立。数学中的秩序和规律,就是数感形成的基础。
数有规律,音乐节拍也有规律,将两者结合,让孩子通过拍手跺脚的方式将大的数拆分成小的单元,形成不同的节奏。在一次拆分数、打节拍的游戏中,大家想到12可以拆分成三组,手拍两下脚跺两下为一组。有个孩子却用上了嘴巴发声,手拍两下,嘴巴咂两下,脚再跺两下,他说:“老师,这样就变成6下了! 12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拆分为两组。”其他孩子受到启发,很快变出更多花样来。
用情景引导儿童主动“编织”经验
由于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学习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吸收,没有固定的标准范式适用于所有儿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将体系化的知识提炼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就好比瞎子摸象一样,隔断了儿童与整体的关联,反而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理解。
我们主张,让儿童在一个完整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回顾,以加深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学习的效果并非由一堂课决定,应该是承上启下、相互呼应的持续过程。孩子年龄越大,从长期学习项目中的获益越多,超过了从单节课中的获益。
我们曾为大班儿童开展过“神秘矮人世界”项目,虚构了一个矮人世界,甚至设置了地图、生活用品、工具、服饰和日常游戏,以及矮人的各种生理参数。
这样的假设,往往会激起儿童从真实世界里获得某些经验,但同时由于矮人个子非常矮,他们的世界与我们的无法完全相同,这时就需要儿童结合新的信息。进入情景之中的儿童往往会主动加工信息,不断将经验编织到自己的学习体系中,形成对新知识点的应用理解。
比如,矮人非常小,容易被天敌攻击,孩子就设计给矮人戴帽子,即便被老鹰攻击也只会失去帽子,从而增加了逃命的机会。他们在为矮人设计房屋、家具时,都会考虑到矮人的生理特征。为了不断让儿童得以回顾运用经验,我们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探究矮人与人类身高体重比例,引入测量;引导他们探究空间布局如何更加合理;引导他们探究矮人到底是如何搬运物品、使用工具的。
许多枯燥的科学实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变得有趣起来,儿童的思考、操作更多地变成了主动行为。在这个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心心念念记挂着小矮人,回家后还会与父母讨论,表现出持续的主动愉悦的学习兴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自:幼儿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