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是为了得到某些好处或逃避不愉快的对待而做出的一种不真实的陈述,带有虚假和欺骗的成分。它是从儿童开始并有可能延续至成人的一种不良习惯。 在幼儿时期,儿童经常生活在幻想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克服恐惧,缓解不安,有时自己编造故事并信以为真。这时儿童很难区分真假善恶,因此容易自欺、夸张和凭借想象说话。但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是真的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正的撒谎开始出现。它一般源于儿童做了不好的事情受到了家长的惩罚或训斥,为了逃避压力,只好说谎。儿童对撒谎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相信撒谎是错误的,因为会遭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没有大人的惩罚,就可以撒谎了;
第二阶段,认为撒谎本身不对,即使不惩罚,撒谎也不正确;
第三阶段,认为撒谎是错误的,因为它有损于双方的自尊和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撒谎已不仅仅局限于避免惩罚,撒谎的隐蔽性和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开始向成人化发展。
儿童撒谎有各种表现。如:颠倒事实真相,明明没有做作业,却说已经做完;夸大现实,如和同伴夸耀自己的父母有多么大的力量或能力,或者是自己家多么富有等;编造没有发生的事情,如对自己的同伴编造自己在以前受到怎样的荣誉或奖励等;嫁祸于人,自己打碎了玻璃却说是其他人干的;把别人做的事情归功于自己,如抄了别人做出的一道题目,却说是自己首先做出的,等等。 儿童撒谎的原因主要有自卫、否认、模仿、自夸、试探、忠实、恶意报复、功利、逆反心理。
对儿童的辅导策略包括:
(1)要通过各种榜样和事例让儿童认识到诚实是人的美德,说谎是不良的行为,并且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让说谎儿童体验别人对自己撒谎后的感受;也可以让他们体验由于一时撒谎而必须自圆其说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经受的压力。
(2)确定诚实的灵活标准。成人也认为在具体情况下有时可以稍微违反点原则,如善意的撒谎、开玩笑和游戏中的撒谎、为维护对方利益而做的撒谎等。对儿童而言也很难让其保证绝对要讲真话,例如有时为了自我保护,对坏人就不能讲真话。道德教育必须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适应社会。
(3)了解儿童撒谎的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儿童的撒谎可能提醒我们,儿童可能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能用积极良好的行为来解决,只好用撒谎这种消极措施来对付。这时,不要对儿童态度残暴,要注意消除撒谎行为的根本因素。
(4)不要强迫儿童承认其错误。当受到“严刑逼供”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会撒谎。因此,与其逼迫儿童承认错误,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对信息作出判断。
(5)增进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力。大多数的谎话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通过系统而详细的追问和分析,让儿童认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中的矛盾和漏洞,从而认识到,说谎有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长,往往会露馅。
(6)处理说谎行为时,最好是单独谈话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难堪,又可以赢得学生对家长或老师的信任。
(7)对于儿童无意的说谎行为、想象的故事和一些夸大的言辞,不必过于关注。但是,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辅导。
(8)如果儿童觉得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就不容易说谎。家长和教师可以给儿童充分表现的机会,如让他们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和家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