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校中,不难发现有个别的小朋友会用“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一件事,这会让老师们感觉到气愤。不过老师们不要着急下定论,我们应该一起帮助孩子改掉这种处理事情的特别方式,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小朋友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撒谎这种事情吧!
【行为表现】
撒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年幼儿童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常由幼稚无知而说谎;稍大的儿童十分富于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掺和在一起,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因此,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
对在幼儿时期的孩子说谎,老师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个时期他们中的某些人的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
【形成原因】
一般比较常见的说谎有:
1. 幻想式谎言。它主要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老师无须过分担心和紧张。它与道德无关。
2. 夸大式谎言。孩子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为了达到某种效应,他会在真实的故事里“添油加醋”。
3. 补偿性谎言。当孩子没达到老师规定的目标,又想得到老师的赞美时;或当孩子并不拥有某些东西,但又想在同伴中保持受崇拜的地位时,儿童往往用谎言来将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从而达到自己受表扬的目的。
4. 防卫性谎言。这种谎言在儿童身上最常见,而且大多数时候是“被逼”出來的。通常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管教孩子,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就用说谎来挡驾。
5. 逃避任务的谎言。当孩子面临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用谎言来帮助自己逃避责任和任务。
6. 报复性谎言。这是儿童情绪的一种表现。当儿童对某人心怀不满时,可能通过谎言来向对方示威和挑战。
7. 还有一种“谎言”,与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关系。当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希望他讲真话,可如果孩子觉得他讲了真话,会受到惩罚,或者他不知道他讲了真话,后面会发生什么对他不利的事,这样孩子也会想办法进行暂时的掩盖,或不把实情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