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回顾,为何效果不佳?
在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游戏回顾环节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剖析一下当前游戏回顾环节效果不佳的原因,以便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回顾重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游戏回顾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游戏回顾环节更贴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 小班:聚焦记忆与表达
小班幼儿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通常只能回忆起刚刚经历的事情。在游戏回顾时,教师应通过提示帮助孩子回忆更多游戏内容,只关注最近的经历。 比如在玩了建构游戏后,教师可以拿着一块积木问:“宝贝,今天搭积木的时候,你用这块积木搭了什么呀?” 引导幼儿回忆细节。同时,要识别和总结游戏中出现的冲突,并讨论解决的经验,如 “刚才小明想拿你搭城堡的积木,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还可以鼓励幼儿学习他人在游戏中的新玩法,拓宽他们的游戏思路。
- 中班:逻辑与分析并重
中班幼儿对于经历的回忆能力较强,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事情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探索游戏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后,问 “你们在扮演医生和病人的游戏里,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提问孩子对新玩法的想法,启发他们更进一步的创意,“下次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增加什么有趣的情节呢?” 强调合作,询问孩子们在团队游戏中如何分工和协作,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如 “在搭积木的团队游戏里,你们每个人都负责搭什么部分呀?”
- 大班:强调分享与总结
大班幼儿不仅能够总结反思自己的游戏经历,还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孩子的表现,来吸取经验和教训。回顾时,要鼓励孩子们进行互动与讨论,分享彼此的游戏体验,如 “谁来分享一下今天玩游戏时最开心的事情?” 通过集体讨论,培养孩子的社区意识和合作能力,支持他们自主总结游戏经验, 比如在科学实验游戏后,让幼儿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和发现。提高提问的深度,鼓励孩子们提出对他人的见解和建议,“你觉得小红在搭建高塔时的方法怎么样?你有更好的建议吗?”
四个支架,重构深度回顾
了解了问题所在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回顾重点后,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四个实用的方法,帮助教师们让游戏分享环节更深入、更有价值。
(一)创设开放氛围,激发表达欲
轻松、无压力的分享环境是幼儿敢于表达的前提。教师可以在回顾时,选择一个舒适、温馨的空间,比如铺上柔软的地垫,摆放可爱的抱枕,让幼儿围坐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提问时,多运用开放性问题,如 “今天的游戏里,最让你觉得有趣的是什么?” 避免封闭式问题让幼儿只能用 “是” 或 “不是” 回答。
当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用眼神、微笑和点头表示关注,及时肯定幼儿的分享,如 “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发现很特别!” 即使幼儿的想法有些幼稚或不合理,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可以和老师说说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是被尊重和重视的,从而更愿意分享游戏中的经历和想法。
(二)巧用多样形式,匹配分享主题
分享形式的选择对于回顾环节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常见的分享形式有集体分享、小组讨论、一对一倾听、绘画表征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集体分享适合用于总结游戏中的共性问题或展示优秀案例,让全体幼儿都能从中学习;
小组讨论则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后,组织小组讨论 “在游戏中,你觉得谁的表现最棒?为什么?” 一对一倾听能给予每个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适合那些性格内向、在集体中不敢发言的幼儿,教师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单独与这些幼儿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绘画表征能让幼儿通过图画表达自己的游戏体验,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分享方式,教师可以在游戏后,让幼儿画一幅自己在游戏中的场景,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分享主题和幼儿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分享形式,以达到最佳的回顾效果。
(三)深挖生成资源,拓展游戏空间
游戏分享环节不仅是对游戏过程的回顾,更是挖掘生成性教育资源、推动游戏再发展的重要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在分享中提出的问题、想法和创意,将其转化为新的游戏内容或活动。比如,在一次户外游戏中,幼儿们玩了拔河比赛,在分享时,有幼儿提出 “为什么有的队总是赢,有的队总是输呢?是不是有什么技巧?” 教师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拔河比赛的技巧和规则,如如何站位、如何用力等。然后,组织幼儿再次进行拔河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幼儿的疑惑,还丰富了游戏的内涵,拓展了育人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四)引导深度反思,促进经验重构
引导幼儿在分享中反思游戏过程,是提升游戏回顾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行为和决策,思考哪些做得好,哪些还需要改进。例如在积木搭建游戏后,问幼儿 “在搭建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如果下次再搭建,你会怎么做?” 鼓励幼儿从他人的分享中学习,建立同理心,理解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当幼儿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或冲突时,不要急于介入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协商、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反思中不断重构自己的游戏经验,提升认知水平。
常见回顾误区案例解析
在实际的游戏回顾环节中,教师们还可能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回顾效果不佳。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分析这些误区及改进建议。
(一)时间安排不合理
有的教师将游戏回顾环节安排在游戏结束后的固定时间,不管游戏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也不管幼儿的兴趣和情绪状态如何 。比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幼儿们正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搭建一座更坚固的城堡,可教师却按照既定时间,强行结束游戏,进入回顾环节。这时幼儿的思维还停留在游戏中,无法集中精力参与回顾,导致回顾效果大打折扣。
改进建议:教师应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回顾时间。如果游戏中出现了突发事件或幼儿有强烈的讨论欲望,可以适时延长游戏时间,让幼儿先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回顾;如果游戏过程比较顺利,没有突出的问题或亮点,也可以适当缩短回顾时间,避免幼儿感到枯燥乏味。
(二)教师主导性过强
在回顾环节中,有些教师过于主导,提问和引导的方向完全由自己掌控,幼儿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例如在一次角色扮演游戏后,教师问幼儿:“你们在游戏里有没有遵守规则呀?” 幼儿只能简单地回答 “有” 或 “没有”,而不能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独特体验和想法。
改进建议: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倾听者。多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幼儿主动分享游戏中的经历、感受和困惑,让幼儿成为回顾环节的主角。比如在上述角色扮演游戏后,教师可以问:“在今天的游戏里,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你在扮演角色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吗?是怎么解决的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三)分享内容缺乏共鸣
教师在选择分享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导致分享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游戏体验脱节,无法引起幼儿的共鸣。比如在一次科学实验游戏后,教师选择分享的内容是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而幼儿更感兴趣的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如颜色的变化、物体的沉浮等。这样的分享内容让幼儿觉得无聊,参与度不高。
改进建议:在选择分享内容时,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最想分享和讨论的内容,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分享主题。比如在科学实验游戏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如 “为什么这个物体在水里会浮起来,那个物体却沉下去了呢?” 来组织分享和讨论,让幼儿在解决自己疑惑的过程中,提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游戏回顾环节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深入剖析问题、关注年龄差异、运用有效方法以及避免常见误区,教师们能够让游戏回顾环节真正成为幼儿梳理经验、提升认知、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各位幼儿教师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每一次游戏回顾都能绽放出独特的教育光芒,助力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