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民老师的《做温暖的陪伴者》是学前教育领域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它主要从幼儿教师的视角,探讨了如何理解、尊重和支持儿童的发展。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感触很深。
徐则民老师的《做温暖的陪伴者》并非一本高深的理论巨著,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最朴实、最生动的教育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温暖的陪伴”。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它彻底刷新了我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知:我们从知识的权威授予者,转变为儿童世界的探索者和他们成长旅程中温暖的同行者。
书中最核心的观点,也是给我冲击最大的一点,是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知识的输出者。而徐则民老师则倡导,教师应该“退一步”,闭上嘴,睁开眼,打开耳朵,用心去观察和倾听孩子。
这种“退”不是懈怠,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进”。它让我们得以真正看到每个孩子独特的想法、惊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当我们不再急于打断、纠正和指导,我们才能发现一个无比精彩的、属于儿童的世界。陪伴,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角,而是为孩子的精彩演出鼓掌、并提供支持的“幕后工作者”。
“幼儿本位”不是口号,是每一个细节的实践。“以幼儿为本”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如角色游戏、建构活动等),具体地展示了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地。它告诉我:理解是前提: 要陪伴,首先要理解。理解孩子看似“不合理”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他们的游戏就是最正儿八经的“工作”,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尊重是基础: 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他们的节奏,甚至尊重他们的“失败”和“错误”。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学习的过程。
支持是智慧: 温暖的支持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孩子需要时适时地“推一把”,在他们困惑时巧妙地“点一下”,就像书中所说的,成为“有准备的教师”。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师幼关系:那是一种情感上的双向滋养。我们温暖地陪伴孩子,同时,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力、蓬勃的生命力和毫无保留的爱,也在深深地治愈和温暖着我们成人世界早已麻木的心。
作为陪伴者,我们不仅在见证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反思和成就自己。我们学会放下成人的傲慢,重拾对世界的好奇,用一种更包容、更耐心、更智慧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温暖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