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徐则民老师主编的《做温暖的陪伴者》,书名中“陪伴”二字便如一股暖流,瞬间消解了我们对于教育常怀的焦虑与严肃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而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观念洗礼,它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完成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到平等温暖的“陪伴者”的角色蜕变。
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发现儿童”是“陪伴儿童”的前提。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人的视角和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把孩子的探索视为“捣乱”,把孩子的重复视为“无聊”,把孩子的沉默视为“不合作”。而本书则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陪伴,始于放下成见,蹲下身子,带着好奇与尊重去观察和倾听。当我们真正去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情感与需求时,才会发现一个丰富、立体、充满潜力的内心世界。这种“发现”,让陪伴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理解与对话。
书中描绘的“温暖的陪伴者”形象,具体而生动。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权威,而是“会退后、会等待、会鼓掌”的智慧大人。
“退后”,是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书中提到,当孩子面对困难时,我们不必急于伸出援手,而是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允许他们试错、思考并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有距离的陪伴”,恰恰是培养孩子独立性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土壤。
“等待”,是对孩子个体差异的深切尊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像疾风,有的孩子如细雨。陪伴者需要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心,不催促、不比较,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来。书中的一个案例——老师耐心等待一个孩子慢慢系好鞋带,而不过度代劳——完美诠释了“等待”中蕴含的信任与爱。
“鼓掌”,是看见并欣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温暖的陪伴者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但他们的赞美指向的是努力的过程而非聪明的结果。这种具体的、真诚的鼓励,能为孩子建立起坚实的内在自信,让他们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
此外,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教育场景”的理解。教育不仅仅发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弥散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一次户外的散步、一次餐点的准备、甚至是一次看似无意义的发呆。书中指出,高质量的陪伴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搬家,一起讨论天空云朵的形状,一起为自然角的花朵浇水时,生命教育、科学启蒙、美学滋养已然发生。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陪伴变得自然而然,无处不在。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做温暖的陪伴者,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尝试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会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粹与惊喜;当我们学会倾听而非说教,内心的焦躁会逐渐被平和取代。陪伴的过程,是一场成人世界的自我疗愈与二次成长。它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在于与一个真实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建立一段温暖、健康、彼此滋养的关系。
《做温暖的陪伴者》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温柔角落。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路上,永远不要忘记,温暖而坚定的陪伴,才是滋养孩子一生成长最深厚的底色的。 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孩子生命中那个温暖的、值得信赖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