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幼儿园于2021年9月开园,作为一个年轻园所,加强课程建设与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的核心任务。教研并非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而是扎根实践、解决问题的内生需求。我园以户外活动场地的改造为契机,优化教研机制,开启了一场场以“师幼共建、思维共振”为核心的教研。我们真切感受到:开展教研是优化课程实践、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一、从场地的改造到教研机制的优化

1.场地改造生发课程

自开园以来,我园户外开阔的草坪深受孩子们喜爱,孩子们在那里尽情奔跑、嬉戏,留下无数快乐的足迹。但我们希望户外活动在带给孩子们乐趣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于是,我们计划对草坪进行改建,增加山坡、地道的设计,融入自然元素,使户外活动场地富有野趣,也充满挑战。我们期待全新的户外活动场地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让他们亲近自然、自由玩耍、快乐成长。

2023年暑假,草坪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工期为4个月。9月,新学期开学,大班孩子回到幼儿园后惊奇地发现草坪被围住了,那里已变成了工地。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诧异与兴奋。成堆的建筑材料,轰鸣的工程机械,忙碌的建筑工人,让孩子们对新场地充满了期待。

由于二楼多功能厅的窗户正对着这块场地,在场地改造过程中,那里成为孩子们观察工程进展的绝佳位置。孩子们在窗边看着吊车、挖土机驶入幼儿园,看着工人们开沟挖渠,这些都是他们以往不曾近距离观察过的场景,因而他们充满了好奇心。于是,我们将工程前期拍摄的呈现场地变化的照片拿给大班孩子看。看着这块曾经熟悉的场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与设想:“真希望在那里种上很多花和树,要是能抓到蝴蝶就好了。”“可以搭一座滑梯直接通到地道的入口吗?”“地道里面会不会很黑?会装上电灯吗?”这些问题无不体现了孩子们对于新场地的热切期待。

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契机,于是思考如何支持大班孩子更多地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让这块场地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为此,我们组建了户外活动项目教研团队,开启了围绕新场地项目的教研。

户外活动项目组的教师围绕“如何加强新场地与孩子的情感联结”进行了持续研讨。在教研中,教师不断提出想法,相互质疑,商议对策,努力为孩子创造参与新场地建设项目的机会。





观点1:可以带大班孩子进入工地进行实地考察。

质疑:让孩子进入工地,能保障安全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对策:邀请一部分对这项工程特别感兴趣的孩子,戴上安全帽,在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进入工地考察。

image.png

观点2:可以让大班孩子通过绘制设计图,展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户外活动场地。

质疑:孩子们的设计都能成为现实吗?

对策: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给出意见,与孩子们一同甄别他们的设计是否有可能实现。

观点3:可以让大班孩子参加工程例会,鼓励孩子们与设计师、工程师直接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质疑:设计师、工程师能理解孩子们的表达吗?能同意孩子们提出的设计方案吗?

对策:园方和设计师、工程师提前协商,给孩子们创造参加工程例会的机会;提前甄别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明确交流目的;充分与设计师、工程师沟通,探讨孩子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






在与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对话中,孩子们提出了关于工地和建设过程的种种疑问,如“地道里为什么那么黑”“地洞会塌陷吗”,得到了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耐心解答。教师还将孩子们画的设计图汇编成一本设计手册。孩子们在图中描绘了他们对新场地的各种设想,如四通八达的路,开阔的草地,多样的梯子、攀爬网,四季常青的植物,等等。

教师通过教研梳理了孩子们的创意,研判其价值和可行性,在与设计师和工程师充分沟通后,努力将孩子们的想法融入新场地的设计中。如今,地道中的彩色洞洞墙和栈道旁的花径,均源自孩子们的创意。通过教研,教师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确实应该支持孩子们以这样直接的方式参与新场地的建设,这样的参与让孩子们的声音被听见,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与支持者,教师以自身的专业知识让“孩子是幼儿园的主人”的理念真正落地。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新场地建设项目也使我园年轻教师的课程意识萌芽。

2.新场地投入使用引发教研话题

新场地正式建成后,孩子们将它命名为“山坡乐园”。山坡乐园有宽敞的草坪、起伏的坡地以及充满神秘感的地道,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荡桥、滑索、爬网、梅花桩等设施,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丰富的植被让孩子们可以亲近自然,自由探索,感受大自然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大班孩子第一次进入山坡乐园开展活动,教师信心满满地认为这样的场地一定能引发精彩纷呈的游戏。然而,孩子们的表现并不像教师所期待的那样。当孩子们在地道中奔跑追逐,在荡桥上来回穿梭,在草坪上玩起了娃娃家游戏,教师的困惑和焦虑随之而来,他们质疑:“孩子们只会疯跑吗?”“我们提供了那么丰富的运动设施,孩子们怎么玩起了角色游戏?”“大班孩子的游戏水平仅限于此吗?”

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山坡乐园活动的观察重点也有较大的分歧,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山坡乐园有那么多运动设施,不是应该重点关注孩子们在运动中的表现吗?我们设置这些运动设施,不就是希望孩子们锻炼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吗?”另一种观点是:“如果这块场地被单纯用于运动,活动都按教师的预设开展,如何体现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不也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运动设施开展游戏吗?”新的教研话题由此产生。

于是,项目组决定以“孩子们在新场地是否玩有所得、玩有所乐”为话题,组织一次教研。从教研的话题就可以看出,教师对孩子在新场地开展的活动抱有很高的期待,并且将自己的期待化作了评价孩子行为的标准。教师们发现,这次遇到的问题不容易解决,大家经过研讨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纠结。此时,被邀请来我园与教师一同参与这次研讨的区域教研员提出建议:“孩子们并不会去界定某个场地究竟是用来运动的还是用来游戏的。我们在观察场地上的活动时是否可以不带有任何预设,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玩的?”这一建议帮助教师打开了思路。

3.教研的优化引领观念的转变

在区域教研员的启发下,教师重新去观察孩子们在新场地上是怎么玩的。项目组设计了分点位观察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活动区域设置了12个观察点,覆盖山坡乐园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确保了孩子活动的安全,也为教师的连续性观察提供了便利。教研话题也从原先比较封闭的话题——“孩子们在新场地是否玩有所得、玩有所乐”,转变成更为开放的话题——“新场地可以怎么玩”。

教师们仔细地观察户外活动中孩子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利用连续性定点观察来分析孩子的活动,撰写观察日记,开展沉浸式研讨,共同探讨孩子在新环境中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幼儿园还创设了线上的教研素材共享空间,教师们可以上传各自在观察时拍摄的照片、视频等。这种集体共享素材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们开展常态化教研,对新场地的活动进行复盘,尝试以儿童视角提问,引发思维共振:“如果我是孩子,这块场地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孩子们一直在奔跑,他们在体验什么?”视角的转变让教师们走近孩子、理解孩子,意识到重复行为的背后是孩子对环境与空间特性的深度探索。教研中,开放的讨论和平等的对话让每位参与者能够自由分享自己的见解,互相倾听、理解和启发,形成集体智慧,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image.png

image.png

教研中的思维共振帮助教师厘清了思路,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不再将“运动”和“游戏”对立起来,而是将山坡乐园视为一个能支持孩子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活动场地。教师们逐步认识到,山坡乐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运动或游戏的场所,更在于能够促进孩子在动作、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山坡乐园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运动场,也可以是一个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空间,更可以是一个促进同伴互动与合作的社交平台。

渐渐地,我们以“听孩子的声音”“说孩子的故事”为教研主脉络,每位愿意分享案例的教师都可以成为教研主持人,改变了原先完全由教研组组长牵引的教研模式。每位教师都不用担心教研时无话可说,大家会精心准备,以确保自己的案例分享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来自每位教师的不同视角的分享,让教师们意识到对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大家对于这块场地、场地上活动的孩子、户外活动的价值、幼儿园的运动和游戏课程等,都进行了真实、有意义的探讨。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助力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深度研讨推动育人目标落地

优化教研机制后,更多有深度和有温度的讨论进入我们的教研中。

比如,教师们将各自在不同观察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合后,惊讶地发现,场地上预设的攀爬绳乏人问津,而孩子们自发开启的绳索挑战活动却异常火爆。孩子们先是四处寻找材料,亲手制作了绳索,然后坚持不懈地将绳索的一头固定在山洞的顶端,最后尝试攀着绳索爬到山洞顶端。这一发现引发了教师们多方面的反思和研讨:为什么预设的绳索挑战不如孩子自创的绳索挑战受欢迎?既然预设的攀爬绳乏人问津,是撤掉还是保留?山洞顶端距离地面超过2米,孩子通过绳索攀爬能否确保安全?教师如何把握好保护孩子的分寸感,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安全与挑战同行?通过集体的复盘和讨论,教师们对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原先自己对孩子不了解的那一面,心中有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儿童形象,增进了对孩子的理解。

又如,教师观察到孩子们自发在花园开展探究活动时踩踏了花草,于是,围绕“是支持探索还是呵护花草”的话题,教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教师认为,孩子们为了探究而踩踏花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有必要及时介入提醒。对此,也有教师表示反对,认为不应打断孩子的探究,应该呵护他们学习的每一瞬间,给予他们充足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教师们在一次次对话中达成了共识:虽然孩子们对自然物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是值得肯定的,但为了探究而破坏植物,也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案例也提醒我们,应以统整的教育目标来培育完整的人,而不是片面、割裂地来看待教育问题。这样的研讨不仅提升了教师对不同教育场景的理解与应对能力,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通过课程实践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教研引领的课程实践探索之路上,我们逐渐触摸到教育的本质: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生态,应是教师退位观察的谦卑,是追随儿童脚步的智慧,是将游戏权交还的信心和勇气。当教研不再局限于策略、方法的表层打磨,而是转向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深度思考时,教育便成为教师与孩子共同生长的沃土。

二、教研促进理念转变与课程建设

我们深切感受到教研促进教师理念转变,助力幼儿园课程建设,感受到在教研伴随下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优化。

1.教育理念的重构

◎从“介入”到“退后”

回顾山坡乐园工程的建设阶段,我们倾听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这为师幼共建课程打下了基础,让我们感受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教育设计的重要意义。这种对孩子声音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重构。通过常态化的教研,我们更是逐渐打破“教师必须有所作为”的思维定式。当我们放下成人固有的标准,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活动时,我们发现孩子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看到越来越多的由孩子制造的精彩,我们就变得越发松弛和笃定,而我们的松弛感也会反过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真正欣赏他们、支持他们,由此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从“碎片”到“系统”

从片面地关注某个时间点、某个活动中孩子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到开展连续性的系统观察,我们理解了游戏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价值,学会了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孩子的游戏行为与环境、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加全面、整体地看待孩子的活动,看待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完整儿童。通过“一对一倾听”,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这使得师幼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也促进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了孩子探索的内驱力。持续性观察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精准和有效,有助于实现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2.教研样态的变革

随着教研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原来教研可以这样组织。我们将教研中的对话与师幼互动做了类比:我们强调教师与孩子互动时要退后,要通过低结构的活动给孩子丰富的成长体验,实际上教研也需要低结构化,让“权威”退后,让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研的主持者、自信的观点表达者。

我们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紧扣实践的教研样态,即“阐述现实困惑—引发观点碰撞—对话中澄清认识—回归实践沉淀经验”。来自教育现场的困惑以及围绕困惑的思辨、对话,见证了我们突破认识瓶颈的专业蜕变。这种以问题为锚点的研讨,使教研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真正扎根于教育实践。

以思维共振为核心的低结构教研模式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我们不再“自说自话”,而是在倾听与对话中实现专业认知的升维,从执着于立场辩护转向理解差异的价值,从单一的经验输出转向多维的视角整合。这种转变不仅给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也为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支持与保障。

3.课程实践的优化

从场地的改造升级,到户外活动研究项目的开启,再到目前进一步聚焦于研究混班混龄的户外活动,我们持续观察孩子在山坡乐园的探究和学习行为,分享孩子的精彩游戏,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需求,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课程应对机制。

我们编制了“山坡乐园安全宝典”“山坡乐园教师指导要点”等全园共享的参考资料,将孩子们在山坡乐园的游戏故事展示在一楼的“游戏故事走廊”,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共享经验。我们还期待能汇编成“山坡乐园游戏故事分享手册”,整合来自不同年龄段和班级的游戏故事与经验分享,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

通过常态化教研,我们深刻领悟到:教研不是外在的任务、额外的负担,而是滋养教师与幼儿园课程共同生长的养料。从“山坡乐园”的建设到户外活动研究项目的开展,我们见证了年轻的教师团队从迷茫到自信的蜕变,也深刻地认识到,唯有扎根教育现场、直面实践中的真问题,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儿童。每一次扎根现场的教研对话,都是对儿童世界的深情凝望;每一次直面问题的实践突破,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定回应。

山坡乐园的诞生,是空间的重塑,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它与儿童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的建构交织在一起。立足于反思性实践的开展,我们将继续通过集体智慧推动课程的优化,使教育真正服务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刊发在《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5年第7、8期)


往期推荐

RECOMMEND
1
徐则民|聚焦问题 寻求突破——提升游戏后集体分享活动的质量①
2
徐则民|聚焦问题 寻求突破——提升游戏后集体分享活动的质量②
3
许翠单|关于游戏后交流分享的实践与思考
4
贺蓉|园本教研:是什么、为了什么、如何改进
5
黄敏君 周慧|立足保教现场,重塑教研生态
6
董莉莉|教研指向育人目标的落地
7
张静|运用教研工具提升教研效能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啦!方法见下??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项目信息发布平台“成就每一个”公众号

指导:思齐、开心

主编:吉页

责编:度岸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学前教育网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金霞|让教研伴随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优化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