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影子会移动、会变形、会消失,这个神奇的现象同样吸引着孩子,孩子和影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Vol.1
我能让影子消失!
天气晴朗,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玩“踩影子”的游戏。这时,泡泡一边跑一边喊:“我们去踩老师的影子!”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们都跑过来踩老师的影子,我自然也愉快地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
为了不被踩到影子,孩子们分散跑开,小博发现了一个好去处,他站在桂花树下,招呼同伴一起躲到桂花树的影子下面。他们非常得意,不停地说:“老师,你来踩我的影子呀!”不服气的我问:“如果在阳光下,你们能不让我踩到影子吗?”孩子们自信地说:“能呀!”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于是,孩子和影子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虽然孩子们很自信地认为能在阳光下让影子消失,但也经过了一番思索和讨论,你瞧!他们开始各自呈现自己的想法:
涵涵:“我们站成一排,这样我们的影子都在一起,就让影子消失了。”她指挥着大家站成一排,同伴都非常配合地完成涵涵的想法,但他们发现最前面仍然有影子。
萱萱:“我有办法让影子消失,但要你们帮我看着。”说完,她奔跑起来。孩子们说:“你跑得快,影子也跑得快,影子还是跟着你!”萱萱气喘吁吁地坐到草地上,“我和影子分不开呀!”
小博躺到了地上,大家发现他大部分影子都不见了,只有脑袋边上还有一点点的影子,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Vol.2
我还能让影子藏起来!
第二天,天气晴朗,孩子们对影子的探究仍然继续着,他们还是热衷玩“让影子消失”的游戏。我认为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虽然是在探究同一个问题,但他们的经验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次他们开始思考借助周围的环境来让影子消失。
轮胎:孩子们躲到轮胎里,认为能把影子消失,但经过验证,这个方法并不可行。
同伴的影子:孩子们尝试将自己的影子藏到同伴的影子里面,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建筑物:孩子们把自己的影子藏到建筑物的影子里,他们发现只要伸出手来,影子就会出来,一定要把身体贴紧建筑物,不乱动。这样是可行的。
Vol.3
回顾和讨论产生新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都是在经验回顾、记录表分享、活动过程中提出的。下面呈现经验回顾的片段:
教师播放幼儿踩影子的照片: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幼儿笑着说:踩影子。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泡泡:我们躲在阴凉的地方,影子消失了。(儿童的发现)
我:你们躲在阴凉的地方,让影子消失了,我也踩不到你们的影子了。
泡泡:你只能有一个办法,看你以前观察到的影子,他们躲到阴凉的地方的时候,也能踩到。(泡泡的理论出现了)
涵涵:躲到阴凉的地方,影子就没有了,看不见了,也踩不到了。(涵涵有不同的意见)
牛牛:那我们只能到大片的阳光底下去踩影子。(牛牛的理论)
我:阳光下,你们都能踩到同伴的影子了。
泡泡:后来,我们想办法在阳光下让影子消失。
我播放“幼儿排成一排”的照片:
幼儿笑了:这样还是有影子。
媛媛:就是有了一个大影子。(媛媛的分析)
泡泡:后面不是连着的嘛,我们的影子在一起。(泡泡的分析)
牛牛:脚下也有影子。(牛牛的分析)
我:那这个影子是谁的?
幼儿大笑,看着涵涵:涵涵的。
我:那你们的影子去哪了?
牛牛:在脚下。(牛牛的分析)
妞妞:在脚底下。(妞妞的分析)
我:在谁的脚下?
牛牛:在前面人的脚下。(牛牛的分析)
媛媛:泡泡踩着我的影子。(牛牛似乎对媛媛的分析起了支架)
泡泡:你们不感觉它只像一个人吗?
小博:其他人的影子都被踩住了。(小博的判断)
牛牛指着涵涵笑着说:只有你最倒霉,你的影子在外面。
小博:还不如拉成圈呢。
妞妞:也会呀,也会有影子。
泡泡:你后面前面会没(影子)吗?
我:你们为什么不认可他的方法?
泡泡指着照片说:你看涵涵的影子是往直的、往直的放出来的,你围成一个圈,不是会从前面、后面放出来的吗?
我:泡泡说的话,你们明白吗?
幼儿:不明白。
我:那泡泡来演示下可以吗?
泡泡请同伴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并指着圈外说:“太阳照过来,这里还是会有影子,中间可能还会有影子。”
牛牛:中间会有影子。
涵涵:我觉得有的影子在里面,有的影子在外面。
妞妞:现在看不到,要是有阳光就好了。
泡泡:有阳光就能看到到底有没有影子了。
就这样,在经验回顾的过程中,产生了验证“围成圆圈能否让影子消失”的想法。除此之外,在分享记录单时,幼儿对涵涵记录的影子方向也产生了质疑,这也成为后续影子探究的重点。
Vol.4
影子会变高变矮!
当孩子用客观观察一一验证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妞妞提出了“影子会变高变矮”的观点,这一观点来自于她看的一本书。
老师提出问题:怎么才能发现影子会变高或变矮呢?
孩子们自然形成自主合作实验,并呈现不同的记录方式。在反复实验之后,他们得出了结论:上午时影子越来越矮,到中午只有一点点,下午,影子往另一个方向长,越长越高。
Vol.5
每天同一时间影子一样高吗?
泡泡:我想知道,每天同一时间影子是不是一样高?由此产生了每天10:55记录影子位置的活动。孩子们选择了他们认为比较适宜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在同伴的影响下经历了对影子高矮位置的记录到整个影子方位的记录。
孩子们每天10:55都会去现场验证影子的变化,他们发现影子还在原来的位置。但他们坚信影子的高矮一定会有变化的,只是需要时间。
Vol.6
我和影子玩游戏故事的启示
在整个与影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就像一群思想活跃、快乐的科学家在认真地研究,他们在“行动-感知-提问-验证”的循环过程中,集体建构对“影子”的认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工作。老师在此,也是研究团队中的一份子,因为谁都不知道幼儿会产生什么令人惊讶和惊喜的发现!
1.积极呼应幼儿,跟随与支持并重。幼儿在探究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时,会兴趣持久浓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提出想法和问题,并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可能需要同伴的支持、需要相应的材料支撑等,带来了一些列活动发生的可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呼”和“应”,不仅要跟随幼儿经验的发展,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幼儿的经验,并给予材料、策略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幼儿经验的有效发展。当幼儿提出“影子会变高变矮”的观点,这是个体从图书中得来的经验,但如何理解和证实这个观点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于是教师提出“怎么才能知道影子会变高变矮”,不仅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影子变高变矮的问题,幼儿在过程中还发现影子的方向、高矮与太阳的方向、位置的关系,其经验不断丰富。
2.放慢探索脚步,关注过程中经验积累。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也许幼儿正在探究的问题,教师一个简单的回答就能解决,或者教师一个提示就能让幼儿的探究速度加快。但如此,幼儿会失去很多过程中的经验,如合作、规划、验证、反思和调整等,这些经验都是幼儿受益终身的。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空间和时间,放慢脚步,和幼儿共同感受探究的过程,获得丰富而多元的经验。
3.重视经验回顾,实现探究的深入。幼儿经验需要重复的机会,通过回顾活动照片、记录、作品等方式,加深幼儿对已有经验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进而超越原有的经验,形成新经验。不仅如此,同伴间共同回顾和分享经验,带来同伴间的学习,互相启发,推动彼此的进一步思考,进入到了一个不断良性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共同参与回顾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解读幼儿,依据幼儿真正的需要提供支持,促进其经验的发展。回顾“让影子消失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对当天“排队隐藏影子”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涉及到影子的方向(影子被前面的人踩在了脚下)、影子的重叠(影子连着,在一起)。他们用自己的理论解释着当时的现象,这是在当天现场没有关注到的。同时,幼儿提出了新的设想,该设想引发了幼儿的经验冲突,产生新的探究方向。
4.营造民主氛围,关注多通道经验的获得。调动幼儿的各种经验参与到活动中,如阅读图书、与家长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所获的经验等,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不再局限于幼儿园、教室或一个单纯的活动区内,而是更加开放和综合。活动不再是原来那样成系统,但跟随幼儿经验的发展,其发展方向不是单一的,如幼儿从图书中获得的经验、在家庭讨论中获得的经验等,教师尊重幼儿从不同途径获得的经验,让探究活动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踩影子”游戏中,孩子们运用了一系列的假设、验证,一起回顾数据、互相提问,思考对影子的探究过程。因为有着对影子的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还在继续。孩子们也开始用物品替代太阳进行演示和说明,我想手电筒是时候该出现了,室内的区域活动也可以开始了……
稿件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戳我试试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