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生活与生活摩擦,幼儿能在生活的摩擦中学习,但必须是幼儿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做的是“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其实,孩子们在园生活的环境每天都在与他们发生着摩擦,给他们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在环境成长发展。
这些环境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们的,也不是凭空就能想象出来的,它是老师用专业的眼光,通过大量的观察、解读,来支持孩子的经验再现和发展生成。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上海市一家知名幼儿园:宝山区行知实验幼儿园的两个分园(康泰园和水岸园),看他们的大中小班如何打造基于游戏理念和习惯培养的生活环境。
小班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将生活习惯的培养暗藏在生动可爱又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环境中。
例如利用了一楼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将教室的空间延伸到室外去,在宽大的露台上建起了植物园,孩子们对季节变化的好奇,对植物生长的探究在这里得到了满足。
例如,一面漂亮的穿衣镜,让孩子们开始观察自己的衣物有没有整理好,饭后有没有把小脸擦干净,漱口漱干净。
例如,自己亲手制作的米奇餐垫,怎么舍得弄脏?于是吃饭再也不会到处散落食物了。
小班的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点,巧妙地利用环境来促进幼儿自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康泰园
小一班:《种子工坊》
小二班:《今天我是小帮手》
小三班:《童眼看世界》
水岸园
小一班:《护牙小妙招》
小二班:《米奇餐厅》
小三班:《能量加油站》
优秀案例
小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安全、巧妙的生活环境,旨在通过环境的影响,帮助幼儿养成生活好习惯。
许佳怡老师:《纸巾抽抽乐》
魏雯佳老师: 《我爱漱口》
金岚老师:《吃饭无小事》
朱豪燕老师:《一步步,不挑食》
李肖卿老师:《做个合格的小“吃货”》
中班
中班的生活环境创设则将认知融入到舒适开放的生活环境,给了幼儿更多探索、互动的空间。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一间间别具特色的“用餐包房”,不但可以选择座位,甚至还能自己挑选用餐时播放的音乐,孩子们用自己画笔在互动墙上留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用餐体验,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吃饭那点事”。
照顾植物的生长、记录每日的天气等等不但培养着孩子们的责任感,更让他们开始主动关心身边的事物变化,并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衣物的增减等等。
康泰园
中一班:《午餐的约会》
中二班:《繁花餐吧》
中三班:《一日小店长》
水岸园
中一班:《悠闲的点心时光》
中二班:《新闻播报》
中三班:《节水小能手》
优秀案例
中班教师从幼儿的热点出发,倾听孩子、观察孩子,并从中发现孩子的需求,通过环境的“隐性作用”,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小衔接”作铺垫。
张旭薇老师:《快乐出发 ——月圆园秋游》
杨卿莉老师:《生活大发现》
叶瓅尔老师:《值日生》
大班
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在延续上学期环境创设中渗透的文明习惯、情绪管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社会交往等培养的基础上,环境更进一步支持着孩子们的探索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钟面分解提示从有到无,指针与数字时钟的同时运用,帮助幼儿认识时钟,真正理解时间的概念,养成守时的习惯。
例如,大班的植物观察、天气预报更多的是提供各种工具支持孩子自由的探索、实践与学习,测量、统计、计划与验证都在蕴含在这些环境中。
1、康泰园
大一班:《早茶时刻》
大二班:《生长探秘》
大三班:《气象观测站》
2、水岸园
大一班:《植物生长小秘密》
大二班:《生活中的那点事》
大三班:《统计天气方法多》
优秀案例
大班教师有意识地在各类活动的实施中、环境的创设中,渗透文明习惯、情绪管理、自我保护、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社会交往等培养,支持幼儿循序渐进地习得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蔡文卓老师:《一个折角的启示》
汪梦娇老师:《钟的故事》
任伟丽老师:《生活中的那点事》
宋若懿老师:《新闻播报站》
写在后边的话
幼儿园的生活必须要有人文环境、自主精神,在游戏理念引领下,体现着课程的温度。
对于孩子来说,环境的教育功能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一定是在孩子愉快享受的体验过程中主动建立的,而不是通过成人的“指挥”被动教会的。
学前教育中,老师和孩子的成长是相互交织、协同发展的。孩子们是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认知经验,最终获得成功,老师亦是如此。
图文来源: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实验幼儿园。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实验幼儿园,是上海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以现代教育理论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先导,“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追求“自新、常新、全新”。
优师教研公益课堂
轻松get新技能
5月7日19:00-20:00
等你来充电!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