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
今年的清明显得格外沉重,疫情严峻、清明将至,这不可避免就会谈论到死亡、生命。这些抽象又严肃的话题怎么给孩子讲述呢?
也许,我们可以借助绘本,用插图和文字,给孩子说说“死亡”“生命”与“爱”。一开始不用太复杂,给孩子们一些感性上的认识。
在不建议外出的日子里,在这个清明节,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拿着绘本,慢慢的以温情的方式跟孩子讲述“生命”的话题。
以下是绘本推荐:
1、《清明》
作者:丰子恺
适合年龄:3岁+
这本书就是讲述的中国清明,很中国风。
文字部分来自于大师丰子恺,他回忆起起童年在故乡石门湾度过的清明。绘画是新锐画家桃年的作品,水墨山水画。
故事介绍:
清明节,我们除了给祖先上坟,还有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水路不通,要步行;一路上摘桃花,偷新蚕豆。坟上跪拜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江南水乡的清明图景,白墙黑瓦,水青柳绿。
挤挤挨挨的紫藤,在老家的院外,热热闹闹开出一片紫云。
上坟了,挑着祭品。
蚕豆花、二月兰、荠菜花,江南水乡清明时节的田间常见植物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
如果想了解传统的清明文化,这本是不错的选择。
2、《奶奶的青团》
适合年龄:3岁+
绘本描绘了祖孙俩制作青团、祭拜祖先的过程,还介绍了清明的其他习俗。温情的故事、细腻的画风,很令人动容的一本绘本。
故事介绍:
春雨过后,江南的早春来了。
在那遥远的小村庄,住着相亲相爱的乡亲们。
清明节马上到了,各家各户开始忙活起来。
婉儿奶奶的面孔被温暖的炉火照着,她在煮红豆馅;妈妈在磨米粉;姐姐阿珍在洗莲藕;婉儿看着爷爷扎风筝;哥哥小明和邻居小胖踢着毽子。
爸爸去哪儿了?
大家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春天,让每个人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傍晚,下起了绵绵细雨,轻轻柔柔的。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歌声:“清明清,去踏青,青团青酒寒食兴。祭祖野餐插新柳,飘落春雨轻又轻。”
奶奶悄悄地把食盒放在孙女的手上,婉儿惊喜地看到了青团,她把奶奶搂得更紧了。
院子里的桃花,绽放了。
春天,已经来了。
3、《爷爷变成幽灵了》
故事介绍:
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艾斯本很想念爷爷。一天,爷爷出现了,原来他变成了幽灵。爷爷临终前有一件事忘了做,但想不起来是什么事了。
四天里,艾斯本每晚和爷爷在一起,一同回忆过去快乐的时光,一起寻找没做完的事情,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原来爷爷没做完的事情是——还没有和艾斯本说再见。
告别之后,爷爷安静地走了,艾斯本也终于放下了对爷爷的牵挂。
一起堆沙堡、扮鬼脸、钓鱼、挠痒痒。
去游乐场、踩坏郁金香、看赛车。
回忆那些和爷爷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和孩子沟通“死亡”并不容易,也不轻松。这个绘本用一幅幅温馨的图画,向孩子展示了“孩子们能理解”的死亡。书中的死亡没那么可怕,相反还很美好。
死亡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教会孩子们如何看待是很重要的,曾经的美好和温暖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躯体会逝去,但亲人间的爱却不朽。
4、《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方素珍
适合年龄:3岁+
《祝你生日快乐》曾荣获台湾《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联合报》年度最佳童书奖。
故事介绍:
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关怀生命的动人故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化疗头发快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顶帽子。当风把她的帽子吹走的时候,小丁子骑着脚踏车来到她的身边,为她追回了帽子。他们一起做游戏、说故事。
一天,小姐姐带来了“开心锁”,他们把它挂在树上,约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许愿,并打开锁。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没有如约来和小丁子过生日。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蛋糕”,为她许了一个愿。
黄昏时分,小丁子偶然遇到小姐姐并且一起聊天玩耍。
小丁子没有等到小姐姐…
当孩子遇到人生中亲人或朋友的变故,该如何面对和理解,如何感受生命的另一份“礼物”呢?《祝你生日快乐》帮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生命的意义。
5、《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美] 利奥·巴斯卡利亚
适合年龄:3岁+
经典的生命教育本,《纽约时报》畅销书,各语种销量超过1200万册。
故事介绍:
一片叶子经历春夏秋冬,最终在冬雪里落下。以树叶的四季轮回表现生命的轮回。
绘本中有段对话也深深打动着我,树叶弗雷迪问“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干吗生长在这里呢?”丹尼尔回答“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足够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去,但在活着的时候,我们遇到爱,感受爱,珍惜爱,就是有意义的。
6、《亲爱的兔奶奶》
作者:(荷兰)迪克·布鲁纳 著
适合年龄:2-4岁
《米菲》系列故事书,是专为低幼儿童创作的。画面极其简洁,故事简单易懂。这本《亲爱的兔奶奶》适合2-4岁孩子阅读。
故事介绍:
故事讲述的是米菲的奶奶去世了,大家都伤心地哭了。
爸爸、妈妈、姑姑都来给奶奶告别,合上棺木,奶奶被安葬在树林里。米菲时常带着花去墓地探望奶奶,亲爱的奶奶。
米菲脸上挂着泪珠,兔奶奶昨晚去世了。兔奶奶看起来像睡着了,但已经停止了呼吸。
家人们都来向奶奶告别,他们都忍不住哭了。
奶奶喜欢鲜花,米菲常常带来鲜花陪伴奶奶。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当孩子年龄尚小时,并不懂得死的含义,我们应该用正常的心态告诉孩子。
这本书简简单单描述了兔奶奶的去世,亲人的含泪告别,入馆、下葬。让孩子大概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他们会进一步明白死的真正含义。
7、《獾的礼物》
作者:苏珊·华莱 著
建议年龄:3岁+
《獾的礼物》是一本用来告别的图画书,一个关于死的忧伤而温暖人心的故事。
故事介绍:
在寒冷的冬天里,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他希望大家不要太难过。春天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分享他留下的难忘礼物——叫土拨鼠剪纸、陪青蛙学溜冰….在回忆中,大家的悲伤终于慢慢抚平。
鼹鼠站在山坡上,天上朵朵白云,鼹鼠在和獾说谢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有直接或间接面对亲人或宠物死亡的时候,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处理当时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图画书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家长可以和孩子通过阅读和引导,疏解悲伤,也学习珍惜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
8、《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作者:皮姆·范·赫斯特 著,丽莎·布兰登伯格 绘
适合年龄:3岁+
故事介绍:
故事从公园里的一条毛毛虫开始,祖孙两人就毛毛虫开始探讨生命和死亡的哲学课题。对话涉及了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比如“你害怕死亡吗?”“临死之前你还想做什么?”也探讨了更深入的哲学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死?”“死后会怎样?”等等。
9、《外公》
作者:(英)伯宁罕(Bruningham,J.)著绘;
作者:3岁+
故事介绍:
外公去世了,小女孩回忆起外公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进行生命教育时家长要注意
关于死亡问题,坦然回答不要躲闪
面对这类问题时,家长要很坦然地告诉孩子,不要紧张,不要恐慌,也不要吓孩子。更不要刻意躲闪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样反而更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对最初接触死亡概念的孩子而言,“死亡”只是他们听到的一个新词汇。即使知道某人“死了”、“去世了”,也不会像成人一样产生痛苦体验。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识,但还不大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发现大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而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引导和解释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为什么”。
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亲人离世打击非常大,一方面,自己亲近的人突然走了,他会感到孤单、无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伤心痛苦,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会加深。
大人在发泄自己情绪之后要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虽然一个亲人去世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时候,他也愿意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
要把握时机选择场合
如果孩子想问,就告诉他,可以通过一些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场合。
“记得我儿子在养金鱼时,纯粹就是玩,一会儿拿网兜捞,一会儿用纸杯抓。我告诉他,如果总这样,金鱼会死。结果儿子回答说,死了也没事,要不,给乌龟吃吧。”回忆这件事时,一位妈妈说,显然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死亡还一点都不懂,这样的时机并不适合给孩子深讲。
清明这个节日适合家长们跟孩子谈谈这个话题。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教育也应有差别
外向的孩子,一般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时候,家长应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个事实: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中花开花落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
性格内向,适时探讨消除偏差——内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问题也会憋在心里。他们常常遇到一些困惑,总是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比如,关于死亡的困惑,他们很可能上网去查。作为父母,在平时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突出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我们都会死亡,生命或长或短,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潜能,尽力去完善过程。
我们不仅要关注逝者,还要关注生者,要努力让至亲活在心中,但悲伤不能留在心中。谈死亡教育,我们不光是为了守护生命,更要守护生命的尊严。
随着年龄增加,我们对死亡会有不同感受。要让孩子知道,当我们真正理解死亡的那刻,你会明白谈死亡,最终谈的是爱,还有坚强的心。
第三期训练营来啦~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