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方法是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提出的一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强调利用混合多元的方法充分激发儿童自身观点的表达,通过每一种方法获得儿童不同角度的观念或看法,各种方法综合起来便可获得儿童的完整看法。这就好比由一片片马赛克拼成的美丽图案,因此被称为“马赛克方法” [1]。
正如瑞吉欧强调“儿童的百种语言”,如果我们要倾听儿童,就要有多种表征方式让儿童可以表达自己。我们在中班开展的项目活动“我的宝贝”中嵌入马赛克方法,为“看见儿童”、促进儿童深度学习搭建了桥梁,在此与大家分享经验。
01 · 马赛克方法与项目开展
项目缘起
幼儿对于喜欢的宝贝有许多想说的,常常在分区的时候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自己的宝贝。教师建议幼儿们来一场“寻宝”之旅,在身边找找喜欢的宝贝。
我们运用马赛克方法让幼儿自由地表达和呈现自己的“寻宝”发现,收集孩子们的想法。幼儿寻找身边的宝贝,家长用照片加文字的方式记录寻宝过程,并合作制作一份“宝贝”海报。幼儿将自己发现的宝贝带来幼儿园,借助海报、照片、视频等与同伴分享。
寻找宝贝
| 分享“我的宝贝”
但问题产生了,幼儿把带来的宝贝放在一起,种类和数量太多,“美丽的宝贝”变成“美丽的烂摊子”,材料很乱怎么办?孩子们通过小组会议讨论材料如何分类整理。
大家最后决定将宝贝分类,设置专门的宝贝世界区存放和使用。幼儿们对于宝贝的用法充满想象,从用耳朵听到创意拼摆再到美工装饰,在分区时间热情高涨地操作着这些宝贝们。
同时,教师也巧妙地运用马赛克方法“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推动着项目的发展。
教师将幼儿整理好的材料放入活动区,记录孩子们的游戏过程,制成操作手册。手册里呈现了材料的各种玩法,供幼儿参考,互相分享、讨论,新玩法也不断产生。
宝贝世界区受到幼儿的一致好评,他们每天十分期待分区,分区后可以把精美好看的作品带回家欣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宝贝越来越少,都不够玩了怎么办?”发现第一次搜集的宝贝已经不多,孩子们提出想增加新的宝贝。于是进行了第二次的宝贝搜集。
第二次的宝贝带回来后,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但是现有的活动区不能容纳这么多的材料,怎么办呢?
经过讨论,幼儿们有许多意见……
“可以先收起来一些”
“是不是可以放在其他的区域?”
“我喜欢自然角,因为自然角可以画树叶,所以可以把作品放在自然角”
从喜欢的区域思考让幼儿打开了话匣子,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喜欢的区域,针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域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地听到每个幼儿的声音,教师建议先分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云楷:我喜欢两个区,一个是自然角一个是建构区,建构区可以搭很多好看的房子,自然角可以做饭。
雨桐:那我就可以在好看的房子里做饭了。
教师:这个想法不错,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坤洋:可以把积木搬到自然角去,自然角在外面,地方比较大,这样建构区就和自然角在一起了。
这个想法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教师决定展开一次全班大讨论。教师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支持孩子主导进行区域改造,分析自然角和建构区中的每一份材料并提前展开讨论。
做了初步的准备工作后,我们继续利用马赛克方法,支持幼儿用绘画、拍照、小组讨论等形式表达对区域改造的想法。
幼儿一起设计的区域改造规划图
在自然角和建构区结合的改造中,全班如何分工搬运材料,材料架如何摆?如何分类?如何进一步划分活动区?这些都是改造区域要面临的真实问题,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计划、表达想法。改造后的区域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改造区域中…...
幼儿在改造好的区域中自主游戏
有了这次尝试,孩子们对班级其他区域也提出了想法,发挥全班的智慧继续改造班级其他区域。
改造行动:通过讨论、设计,我们决定……
? 保持不变的地方——生活区、科学区
? 需要拓展的地方——自然角
? 需要改变的地方——图书区、建构区
? 需要增加的地方——宝贝区、美工区
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宝贝世界区”:具体又包括了 “海洋的味道” “森林的味道” “家的味道” “小工具” 等不同的材料分区。
区域改造后,孩子们的体验和感受如何?区域的改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利用马赛克方法让幼儿记录和表达,比如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他们最喜欢的区域活动,用相机记录下最喜欢的活动材料,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等等。
因为在第一阶段,孩子们发现了宝贝材料越来越少不够玩,所以之后都习惯性的不把宝贝带回家了。那如何更好地保留我们的作品呢?
和孩子们讨论之后,他们觉得应该要有一个展示架,专门展示和保存作品。一天,在区域回顾环节,有两名幼儿无意间聊起了展示架上的两个作品,还把画面串成了一个故事。
教师认为,这既能保存孩子的作品,还能带动幼儿一起讨论和创编,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和幼儿讨论要不要尝试把作品收集起来制作成连环画呢?这个提议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以自愿参与为原则,组成创编小组,制作立体绘本。
在班级开展了为期2周的立体绘本创作后,带动了全班讨论、分享、提建议的热情。孩子们觉得在班上做的立体绘本还不够大,想做更大、更丰富的立体绘本。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并自由组队,创编新的立体绘本。
在高潮阶段,孩子们机缘巧合地通过创编立体书,解决了“如何更好地保留作品”的问题。立体绘本的制作需要孩子们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创作,联动着区域材料和幼儿天马行空的故事创想,家长也参与其中,共同倾听和支持幼儿。
02 · 马赛克方法与深度学习
马赛克方法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运用,既推进了项目开展,也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关于幼儿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体现了幼儿深度学习三个维度的主要特征[2]:
一是认知层面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批判性理解,调动已有的知识来参与当下学习,整合新旧经验,学会迁移与应用。
二是动机层面的积极情绪 ,强调激发内部动机和兴趣,积极主动参与。
三是文化层面的人际互动 ,幼儿深度学习需要在“群体情景”中展开,需要同伴互动、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在为期2个月的项目开展中,老师试图了解儿童对于活动材料、班级区域改造的体验和看法,综合采用了马赛克的多种方法推动项目。
全班讨论如何改造班级区域,包括区域位置的调整,材料的投放和空间的利用,小组的分工等等,孩子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原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一起合作,进行区域大改造,投入度和参与度极高。
特别是从改造计划到改造实施,再到改造反思,教师运用马赛克方法,如:将设计图和讨论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供幼儿讨论、回顾,这种儿童视角的记录方式实际上是在帮助幼儿整合经验,通过可视化的学习记录,引导幼儿在交流分享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发现。同时幼儿能够更好地“看见”同伴,通过小组间、班级中的讨论和提建议环节促进孩子们互动、互学。
运用马赛克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看见”儿童的起点。同时,教师充分发挥马赛克方法的作用,进行过程性记录,通过一片片马赛克,获取相关线索,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兴趣关注点,与幼儿一起回顾、梳理,探讨问题和改进建议,以此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参考。
马赛克方法不仅仅让教师“看见”了儿童,更让教师有了抓手,可以在“看见”的基础上去解读、反思和提供支持。从这个层面来看,马赛克方法有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持续探究,促进深度学习。
///
《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一书中提到,倾听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是一项需要努力、能量且艰苦的工作,有时还会遭遇困难,但它也能给我们以奇迹、惊喜和热情[3]。儿童是自身生活的专家,是意义的创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他们需要被看见。灵活运用马赛克方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指导实践,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教师的支持有策略,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在“看见”和“倾听”儿童的道路上,我们的探索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英)艾莉森·克拉克.倾听儿童:马赛克方法〔M〕.刘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2]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01):3-10.
[3] 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朱家雄,王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2-83.
来源 |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幼儿园
作者 | 李静 谭芳 兰雅聪
戳视频号预约直播
推荐阅读:
徐则民:幼儿园活动要体现幼儿主体、强调过程可玩及追求成果共享
华爱华:“安吉游戏”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改思想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