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改革初探,让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在发展中积淀。
1989年起,随着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与学习,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克服“小学化”的教育倾向的课改理念背景下,游戏课程应运而生。游戏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枝新秀,它越出了单纯游戏研究的框架,站在课程研究的高度,以现代课程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游戏理论为基石,全方位、系统地以幼儿游戏为主线来研究幼儿园管理、培养目标、形式、内容、方法以及评价。当时,我只是游戏课程第一个试点班的班主任,在幼教专家林茅老师和园长的带领与指导下,有幸参与了南西游戏课程的试点工作和课题研究。参与当初的课改试点,以游戏替代上课,打破六门学科,其实我心里毫无底气,因为手中没有教材可操作、也没有样本可模仿,更没有经验可学习可借鉴。每天的游戏课程实施都需要创新,教材自己创编,方案自己设计,但游戏教育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遭遇碰壁后,于是我改变了方式,放弃“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蹲下身来向儿童学习,和班级幼儿打成一片,每天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每日认真做好幼儿游戏记录和观察分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让我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与不同,并从中不断体验与感悟游戏活动的魅力,我学会了与孩子的互动,游戏也让我逐步成为孩子们亲密的玩伴和知心的朋友。
通过观察,我记录了幼儿大量的游戏行为与不同表现,通过对他们游戏行为的分析解读,我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发展需求。我结合当时的游戏课程实践研究,撰写了《游戏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等多篇论文。创编实施了《追泡泡躲泡泡》《双手摸宝》《买月饼分月饼》《盲人餐厅》等多个游戏课程教学实例。游戏课程的初探,不但为我带来了教育行为模式的变化,促使我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且让我对幼儿园游戏课程建构与发展的课改探索之路充满了信心。
“健康、文明、会玩、有爱心”是幼儿的发展目标,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游戏课程 “从无到有”的探索是大胆的,构思是具有首创性的,我和老师们在游戏课程实践与研究中成长。
1995年,在游戏课程方案从实验走向推广阶段时,面上教师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为了克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除了课程的全员培训,在俞慧珍园长的指导下,我带领骨干教师总结梳理游戏课程实施的经验,结合游戏课程目标,策划整理游戏活动教材,全面主持了《幼儿游戏集锦》编辑工作,其中收录了老师们设计的各类游戏,涉及小、中、大班的智力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音乐表演游戏等达189个,让教师手中持有操作蓝本。
本着践行“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游戏课程理念,在华师大教授华爱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促进游戏课程中的师幼互动及其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以此提升了教师“从游戏本质出发,放松对幼儿的控制,促进幼儿自主的发展”的专业能力。1998年,结合教师的大量实践案例,我策划主编了《幼儿游戏观察指导》。这是南西游戏课程系列研究的一项成果,旨在通过大量的游戏观察案例,揭示师生关系的本质,实证了师生行为的互动性决定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2008年,在游戏课程拓展探索阶段,我充分认识到幼儿生成活动的意义,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于是带领老师审视课程,结合八年的市级课题研究成果,我与徐则民老师一起编写了《快乐玩有效学——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研究》,指导教师关注儿童生成需求,把握游戏教育契机,支持幼儿自主性活动,彰显游戏课程特色。
2010年,《走进游戏 走近幼儿》专著也诞生了,由徐则民老师和我一起编著,它是南西教师在游戏课程实践研究历程的真实记录与写照,如今成为我园新教师游戏入门必读的培训教材。
2013年《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一书也相继出版,伴随着“课程领导力”“课程执行力”等名词跃入我们课改视野。近十年来,立足游戏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从“游戏课程方案的自我完善”到“游戏课程的优化实施”;从游戏课程中促进幼儿“快乐玩中有效学”到“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我又率领南西全体教工马不停蹄地奔向课改新目标,尽管在课改行进中,我也会与教师们对传统观念展开“拉锯战”,但我始终相信孩子、相信教师、相信家长,我们用足够的信念与坚定的步伐不断前行。
游戏课程研究的工程是十分艰巨的,而我们之所以敢于攀改革之高峰,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就是因为南西人具有“好学、好思、好行、好研”的特质,以及 “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文化传承。
如今,游戏课程已走过了风雨兼程三十二年,“课程的今天,幼儿的明天”——南西的游戏课程“从有到优”,将用每一个精彩的今天,去赢得幼儿美好的明天,我坚信:游戏课程的课改接力棒会一代代传递,走向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