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而漫长的假期过后,每一位有思想的园长、教师都会非常重视开学初的活动,不仅仅是开学“第一课”,还包括开学第一天、开学第一周等。
文/ 鄢超云 魏 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可以想象,这次的开学活动一定很“特别”,但我们不要过于强调这种“特别”,尤其是不要从成人的角度,把开学活动做得很热闹、很煽情,而儿童的参与度却很低;也不要把调查、了解儿童的需求和想法做成表面文章,比如花很多时间让儿童说、让儿童画,却只用来装饰环境、营造氛围。我们反对那些打着儿童视角的旗号却“很不儿童”的开学活动,倡导“有儿童”的开学活动,并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第一,要让儿童有表达。在开学前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孩子们已经听得很多了,听家人讲、电视讲、手机讲……开学之后,能不能转换一下视角,从“成人讲、儿童听”转为“儿童讲、成人听”,给予儿童更多表达的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多时候不太认可“儿童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很多开学活动,设计的是“教师怎么讲、讲什么”,而不是“儿童怎么讲、讲什么,如何帮助儿童讲”。
第二,给予儿童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儿童表达,不只是象征性地讲一讲,甚至还没讲完就被言不由衷的表扬所打断。首先,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点缀性地请两三个儿童说一说。其次,儿童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如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而不是必须用某种方式;儿童可以在集体中表达,在小组中表达,在生活中轻松、随意地表达,或许还可来点“悄悄话时间”,而不是将表达形式化、严肃化。最后,儿童的表达应该得到支持,在他们讲不太清楚(表现为成人听不懂)、讲的与成人所想不太相符时,也能有机会表达、完整表达,而不是被否定、被嘲笑。
第三,要分析和运用儿童的表达。如果儿童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得不到运用,这些谈话活动、绘画活动就会沦为形式。因此,在儿童表达时,教师必须做好观察、分析,并基于儿童表现出的经验开展活动。在儿童的各种表达中,教师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比如他们最想幼儿园的哪些方面?最想去幼儿园的哪些地方看一看?最想跟谁坐在一起聊聊天?最想跟老师说些什么?最想吃幼儿园的哪个菜?最想玩幼儿园的哪个游戏……
第四,要让儿童有选择。关于幼儿园开学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儿童是否有机会提出意见?在开学活动中,是否可以留下一些儿童选择的可能?就像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区一样,同样都是游戏、活动区,但可以让儿童选择不同的游戏、不同的区角。上海市教育委员教学研究室的徐则民老师曾经介绍过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大班最后十天的活动,给了孩子提意见、做决定的机会,这样的活动就“很儿童”。
第五,要看到具体的儿童。很多时候,当我们提到“儿童”时,是在讲抽象的、笼统的儿童,而不是“我们幼儿园的儿童”“我们班的儿童”。我们讲的是“大多数儿童”,可能不包括那很少的5%或1%。试想一下,你们幼儿园、你们班里,有没有一些儿童没有被包括在开学活动之中?比如,有没有在这个假期中生病的儿童?如果有,他们有什么担心、害怕吗?成人有解释吗,是如何解释的?孩子的顾虑完全消除了吗?又如,班里有医护人员子女吗?有疫情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的子女吗?有保安、快递、超市营业员、环卫工人的子女吗?
第六,时时、处处、人人都有儿童。“有儿童”不应该成为一种点缀。入园时、离园时,午睡时、如厕时、餐点时,运动时、游戏时、学习时……时时都应“有儿童”。园长、教师、保育员,门卫、保健医生、厨房师傅,人人都应“有儿童”。活动室、盥洗室、午睡室,室内、户外,地面、走道、墙壁,处处都应“有儿童”。
第七,实施不露痕迹的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生活即教育,随处是契机。有关病毒的很多方面,都可以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建立联系……类似这些内容,我们一定都想过不少。但是,能否“隐蔽”一点?吃饭就是吃饭、喝水就是喝水、洗手就是洗手,而不是把一切都上升到战胜病毒、抗击疫情的高度。
综上,幼儿园在反复酝酿、琢磨开学活动时,不要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有亮点、如何才能博眼球上,而要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让儿童真正成为开学活动的主人,从而形成幼儿园鲜明的特色。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0年04期,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