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启动了“高瞻创造性艺术本土化实践”项目。为帮助各区了解项目的价值与意义,促进项目的深化实践与研究。2019年12月11日上午,“呵护天性,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艺’起来——高瞻创造性艺术本土化实践”展示交流会在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幼儿园隆重举行。虹口区体育幼儿园向与会者展示了“音乐集市”、集体活动“秋叶儿”以及“快闪”等艺术活动。
幼儿园现场活动照片
参加本次展示交流会的有来自全市各区的幼教教研员,部分市示范幼儿园、艺术特色幼儿园的园长代表,项目幼儿园园长以及项目专家团队等100余人。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副处长王纾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马正敏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等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主持。
徐则民主持展示交流会
周洪飞作专题报告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周洪飞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高瞻创造性艺术本土化实践”项目。她首先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高瞻创造性艺术本土化实践研究,随后概述了项目管理和推进的三种策略以及项目研究形成的三个初步成果,即对创造性艺术活动形成了上海的认识,初步探索并形成了创造性艺术活动的实践样式与操作策略,初步形成了“幼儿创造性艺术发展观察指标(试验版)”。最后,她提出了创造性艺术教育应处理好“释放天性与有效支持”“班级研究与过程管理”“典型案例与常态经验”的三对关系。这使与会教师们全面了解项目基于 “问题解决”的意义价值、上下联动的实施特点以及实践上的突破。
潘丽华作专题交流
陆薇作专题交流
项目幼儿园两位园长,虹口区体育幼儿园园长潘丽华和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园长陆薇,就“爱唱歌的孩子更幸福”以及“给孩子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一个起飞的鹰架”作了专题交流。
王欢作案例交流
周燕作案例交流
项目幼儿园两位一线教师——上海实验幼儿园教师王欢和松江区岳阳幼儿园教师周燕,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呈现了创造性艺术活动的真实场景,也使大家感受到“创造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艺术路上的困惑、探索、惊喜。
华爱华作专家点评
华爱华作专家点评。她首先从整体上肯定了项目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与实践上的突破。然后,她强调艺术应该是人人接触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既是宣泄负面情绪也是表达正面情绪的一个途径,教师要更重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观察,要更多关注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喜欢和投入程度。
谭轶斌作讲话
谭轶斌从三个方面概括了项目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对高瞻创造性艺术课程的研究,也有对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研究,更有对上海艺术领域实践的反思,实现上下结合、平行互动。二是研究和培训齐飞,项目中经历了5场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在不断地被改变、被更新。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三是项目组与园所携手。今天的现场展示、专题报告以及提供给与会者的项目幼儿园的十份材料,都呈现了一种非常正确的艺术价值观。项目体现了对艺术教育规律的指引,对孩子本身成长规律的一种指引,也体现了时代的召唤。最后,她动情地说,现在我们步入了“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新时代,我们认准了最后一公里在哪里,永远欢乐地奔跑在这条路上。
王纾然作讲话
最后,王纾然从三个方面对项目研究和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一,项目是上海对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土化的发展。我们从中感受到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艺术。二,项目是对当下快节奏、焦虑心态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回应。孩子在现场活动中,脸上洋溢着幸福,教育从理解孩子开始,最终要改变家长,改变这个社会对教育存在功利的、焦虑的心态。三,项目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创造性艺术教育。我们的艺术教育既要让孩子在快乐的时候能够起舞,也要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挑战的时候,能够记得世界上有美、有爱、有同伴与你一起分担。
■ 供稿 / 审校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周洪飞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教研